小学范文网

《拉贝日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9

[荐]《拉贝日记》观后感系列。

以下是一篇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的特别整理文章,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启发希望你喜欢。生活中,优秀作品让我们受益良多,看好的作品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火花。观后感是一种自我发现和情感表达的过程,观后感就是在记录想法的同时丰富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x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2】

《拉贝日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拉贝日记》是由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商人拉贝的日记记录所组成。拉贝是一位在上海领事馆工作的德国犹太裔领事,他在二战期间积极营救犹太难民,为他们提供住所和食物,并尽力向他们提供法律保护。他的日记记录了那个黑暗时期的真实情况,以及他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

在阅读《拉贝日记》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所描绘的情节深深触动。书中所描绘的上海隔都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世界,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他们虽然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苦难,但仍然努力生活着。拉贝不仅救助了这些难民,还通过他的职位为他们争取福利权益。他致力于为他人谋福利的行为无疑是伟大的。

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一面。纳粹的统治下,种族歧视和仇恨蔓延,犹太人成为了受迫害的对象。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对犹太人进行歧视和迫害。这种对人性的背叛令人震惊和痛心,也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职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职责是传播人道主义和宽容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拉贝日记》让我更加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应该用平等、公正和爱心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主动为弱者、被歧视群体发声。

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拉贝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一种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力量。他在残酷的环境中不曾放弃,时刻保持着一颗为人类福祉着想的心。正是他坚信并付诸行动,才有了后来的他救助了上千名犹太人的伟大事迹。这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让我意识到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完《拉贝日记》,我更加坚信只有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与信念,才能有效地面对各种困境。无论遭遇何种压力和挑战,都不应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对人性的尊重。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努力地向学生传递这些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积极行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为公正、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

小编认为,《拉贝日记》是一本令人震撼和思考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和人性,坚定了我的信念和目标。我将继续努力,用我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光辉依然存在。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3】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等。在过去的六个星期里,我们失去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烧毁了南京的三分之一。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西门子在德国的一家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1937年,当中国的城市陷入动乱时,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不人道叛乱。

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冒着与日本人发生许多冲突的危险。最后,当大使们返回南京时,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拉贝也被淹没在德国。

这部影片因没有真实反映日本南京大学的罪行而受到谴责。然而,大多数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并为德国人感动和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所以除了指责日本人的滔天罪行外,我认为出生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太幸福了,但是我们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临着一点找生活的困难。

与那些为了维持更多生命而牺牲的人相比,我们怎么能这样!人生太容易得到,太容易失去,何不更加珍惜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接一个地把钱作为礼物送给安全地区的人们。

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里,我深受感动,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爱,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识别出来。当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激之情拥抱他,并呼唤他的名字。最后,他和妻子相见相拥,让我们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

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4】

如果拉贝没有被安置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他可能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他和妻子手牵手,散步,弹钢琴,吃她做的奶油蛋糕。生活如此安好。

可是,那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的时代。纳粹的旗帜高高飘扬,好像在显示什么。

拉贝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他不再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了。他经历了南京大**的惨痛;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

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他还在日记等文字中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1938年4月返回德国后,他连续召开报告会,并向德国当局提交书面报告,继续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行。

经过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审问和警告,他仍然小心翼翼地秘密整理日记和相关资料,并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代。

前一刻还在享受着优雅的钢琴,后一刻却要为安全区的安危奔走;前一刻还和妻子说好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后一刻却把她自己抛在前往法国的轮船,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日军的飞机炸得粉碎;前一刻各种机器还在轰鸣,为上海江苏注入光明,后一刻却在一片火光里苟且残喘。灾难似乎总是来得那么匆忙。可是,责任也就那样来了。

拉贝用完整而简单的文字记录了黑暗而压抑的历史,我们应该记住。

中国是幸运的,因为有拉贝和许多和拉贝一样有着人道主义的人的存在,让多少的中国人幸免于难。爱是无限的,拉贝用他的言行诠释了爱的真谛。远离家乡,身处战乱,是什么在支撑着他?

当威尔逊允许医生带他当兵的儿子去医院时;当拉普利把200多名囚犯藏在一个没有阳光的阁楼里时,我只是,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太多的责任。只是因为这是一种生活,他们应该活着,也许这只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它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可是这部给了我们巨大触动的影片,这部真实反映那段历史的影片,为什么是由外国人去完成?陆川的一部《南京!南京!

》弱化了多少历史,甚至有影迷在看后竟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南京大**已经杀死了30万中国人,《南京!南京!

》将再气死30万中国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却为什么拍不出属于我们自己真实?

当我们为兔子的行为而哭泣的时候,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5】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所作的真实记录。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

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

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

他还在日记等文字中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

1938年4月返回德国后,他连续召开报告会,并向德国当局提交书面报告,继续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行。

经过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审问和警告,他仍然小心翼翼地秘密整理日记和相关资料,并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代。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学,我的第一个记忆是,在初中三年级,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上面记录着。

对于这段历史,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了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

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作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会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6】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法国作家拉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类在严酷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人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深思。

这本日记中的主人公拉贝是法国籍的犹太人,他是一个具有良知和善良的人。他在中国的南京担任法国领事馆秘书期间,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南京的残暴行为。他忠诚地记录下了一切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包括几个月内数万名中国人的被杀,强奸和摧残,以及整个城市的被日本人屠杀的情景。面对这些残酷的景象,拉贝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毅然决然地和他的妻子一起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安全区,为无辜的中国人提供了庇护所。

通过阅读拉贝的日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他作为一个犹太人,也是一个法国公民,他既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又要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负责。他必须在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之间做出抉择。尽管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艰难的抉择,但他选择了同情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为自己的信仰而战斗,成为了这些被迫害者的保护神。

拉贝的善行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行动可能会带来危险和牺牲,但他依然坚定地做出了选择。他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伟大的人物如马丁·路德·金恩和圣雄甘地。他们也是在严酷的环境下,为了正义和真理而不顾一切地努力奋斗。拉贝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思考和心灵的变化,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和恐惧。他的勇气和信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完《拉贝日记》,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本日记向我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残忍和自私,但他们也可以表现出伟大的勇气和慈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良和勇敢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行动,而不只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拉贝日记》也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拉贝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冲突和不公平现象。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当前的人道主义危机,如战争、贫困和难民。我们应该从拉贝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去关注并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正如拉贝为中国百姓提供了庇护所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为他人的幸福和安全做出贡献。

《拉贝日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从黑暗中表现出的残忍和自私,到光明中呈现出的善良和勇气。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习拉贝的坚韧和勇气,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7】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

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

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