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女儿的阅读中看到一篇题为《犯错的成本》的文章,读后很有感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不犯过错。犯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必不可少的一课。不过犯错的成本有大有小:小到可以说轻描淡写,一笑泯之,一句话释之;大的又是如此之大,需要用半生甚至一生去承受其伤害,更有甚者数亿财产的损失、多少条人命的转瞬即逝。犯错的成本小了,不疼不痒,使人很难铭记和不犯同样的错误;成本太高了,让人刻骨铭心,永不犯同样的错误,但代价太大了,太沉重了,甚至永远没了弥补的机会。
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一体操运动员因为一个动作的失误造成了高位截瘫,大半生都在轮椅上度过;一个是小时一语文教师批改作业在亮光下一照如有三个察过的痕迹就重写。体操运动员再也站不起来了;而我们再也不会犯随心所欲书写的笔误。一大一小,相辅相成,小失误大成本,小成本大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更有感于那位语文教师的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不仅是严师出高徒,更是严格让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以后的日子学生再也不敢轻易犯错。而我们对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严格。学生的作业潦草应付者有之,乱写乱画者有之,脏乱不成样子者有之。我们真该向文中的老师学习,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少犯错误。现特引用其中几句话以自勉:
老师让我们懂得,一个错就是一个错,即使改过来了也有痕迹。
他让我们懂得,要是改过来太容易了,我们就会轻易地犯错。
直到今天,每每看见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的人和事,我就知道,那准是改正太容易了,今天的说法是,犯错的成本太低了。
小编推荐
《军神》读后感大全
坚强的军神刘伯承。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军神又是什么呢?军神就是军中的神仙,是军中的榜样。称刘伯承为军神,是因为他不但在做手术的时候没打麻醉,而且头脑很清醒,还数清了医生的刀数。想一想,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我们早就吓得到处逃避了。可是,刘伯承不仅没有逃避,而且,还拒绝了打麻醉剂。一心想着自己要带兵打仗,要有一个清新的脑子。 怕打了麻醉剂会影响神经。在他做手术的时候,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尽然变的非常紧张。刘伯承忍受着巨痛还非常坚定,一声不吭的让沃克医生做手术。刘伯承双手紧紧的抓住身下的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连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从这里就看得出刘伯承是多么痛苦。记得有一次,我表弟去惠州做小手术,进手术室前,竟然吓得哇哇大叫,在床上拼命挣扎。大喊:我不要做手术,就算一定要做手术,也要打最好的麻醉剂!使给他做手术的医生处处为难。跟刘伯承相比,相差多远啊!我一定告诉他要坚强的面对现实不能逃避现实。这样反而会使事情走向反面。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家》读后感大全
很久没看近代小说,为此读起《家》时,最初竟然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后面才渐入佳境。
然而,纵使对《家》的情节和人物慢慢熟悉并有所感喟,但细细体味,自己心境终究变了许多。
简单而言,不再像初中时的我那样虽对故事不能完全理解,但却总能简单地喜爱上那些人物,对故事里的生活也多是些美好的期许。
这些单纯的感悟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自己对小说故事的发展多了些消极的悲观,更对原本可爱的人物有了许多现实性的厌恶。
或许正是这厌恶误,不时动摇自己对近代小说的兴趣。
为何会存在对小说人物的厌恶,道理很简单,那是自己初中之后的长久时间里内心发生了些许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不能完全归结于不好,
但至少自己没有了以前那份单纯和善意,有人说这是成熟,如果成熟代表着无法简单的善意,那自己或许并未成熟吧。
鸣凤死了,而自己并未死,也许这一点终究未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孔乙己读后感大全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一代代人的忠灵,受害者不计其数。周进,范举只要我们乐意,可以把这个名单拉得很长,很长。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些可怜考生的全权代表这一。
他,几乎包含了所有进学者的特征。一身破旧单薄的许久不洗的长衫。熟读诗书毕生之志是考举功名,平步青云。一年一年的考,考的白了头。如果说范进还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考上了。即使没考上,他也有一个自己的家有妻子有一个势利的岳丈,不至於饿死。而孔乙己则不同,他没有家,性格好盗,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它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永远也无法翻身。
作为一个读书人,熟读诗书是孔乙己唯一本领,对那些粗鲁的短衣帮说上两句‘之乎者也’,看着他们呆滞的表情,恐怕是上大人孔乙己最大的乐趣了吧!对了还要算上他教孩子时的乐趣。一个‘回’字四种写法,除了我还有谁知道。‘回’,‘回’其实无论在短衣帮还是在小孩子眼中上大人孔乙己之是个无能的读书人。是大家的笑料。虽然他认识四种‘回’字,这种想法只是孔乙己不知道罢了。人们向他乐,他只知道人们尊敬他,心里定是高兴的。还是不要告诉他了,让他保留属于自己的唯一的点乐趣好了。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孔乙己是谁?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吗?不,他不是,我们身边也存在着不少孔乙已。而让我们仔细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过看客。有人说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是一条龙,日本人是一条虫。而当一群人中国人和一群日本人相比时,中国人是一条虫,日本人是一条龙。这句话的出现,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太多太多的看客。
读完孔乙已这篇文章,我没有觉得好笑,而是觉得可悲,痛恨。可怜的孔乙已,痛恨这黑暗的社会。当时的社会,有着封建的思想,残酷的官僚主义,社会阶层分明。而当时可怜的不止是孔乙已,还有那些短衣帮。那些孩子,文中的小孩,才12岁就已经很势力了,他们那原本应该如空灵宝石般的心灵,就被封建社会给污染了,给钳固住了。而那些短衣帮呢?他们贫穷,他们空虚,所以充当了看客,他们牺牲了别人的快乐,来换取自己那无聊的乐趣。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么的黑暗,我也不想知道,而现实生活中不也存在着看客吗,现实确实比从前进步了,人们也不会像短衣帮对待孔乙已那样对待身边的人,而这种看客心理却依然存在。
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看客,愿我们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让看客这个名词消失。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作为经典,很多大师在各个级别上过《孔乙己》示范课,有人拉着《孔乙己》的长衫,有人瞄准《孔乙己》的笑,还有人咬住《孔乙己》的半字大做文章于是,一般的教师便视这些经典如洪水猛兽不敢触碰,以免遭遇被比较的尴尬。
初三的团队课,上课的老师居然大胆的选择了它,令我十分吃惊。她向大师发起了挑战!或许,她更注重于将它作为挑战自己教学能力的对手,希望在这样的课文中创设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绽放自己的精彩。我不禁感叹于她挑战他人,挑战自己的勇气。
在阅读文本中她细心地发现了一个解读《孔乙己》的全新的入径,并成功的锁定它《孔乙己》的手。在教学中,她以鲁迅是画手的高手引入,领着学生在课文中赏析品味手的描写,从排、敲到摸,到走,自然而然将孔乙己炫富、炫才、迂腐到自惭形秽、黯然离去、可笑而可怜的人物形象深深刻进了学生的记忆,也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耐人寻味。这种不沿袭他人积极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课后,我忽然想到,我们学生、老师的手不也像孔乙己的手一样悄悄地发生变化,原本充满光泽而富有弹性的手不知什么时候竟然远远离去,逝者如斯。我们又该怎样珍惜自己的手,珍惜自己的时间?我们还要继续传说人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式这句话吗?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他有时生活困难时,就忍不住去偷东西。
有一次,他偷东西时被人发现了,就被打断了腿。打断腿之后他又来了这个酒店一次,要了一碗酒,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他来过,大概是死了吧。
看完了这篇故事,我深切的体会到旧社会的不平等有钱人可以在店内吃饭,普通人只能在柜台外面吃饭。
我还懂得一些道理:做人勤为本一个人想要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勤劳,像孔乙己那样替人抄了几天书就卷着笔墨纸砚逃之夭夭的人,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寓意深刻,看过之后令人受益匪浅。我以后还要多找一些来读一读。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鲁迅小时候在饭店做过几年工,他因为年龄小,伺候不了在店内穿长衫的客人,老板就安排他在柜台工作,招待那些不富有的工人。
在鲁迅迎接的那些客人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又在店外吃饭的。、
孔乙己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所以说话时总是之乎者也的。
他去小店喝酒时一般都给的是现钱,偶尔没带钱时赊账,欠的钱都会在一个月内还完。
因为孔乙己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字又写得漂亮,所以找了份替人抄书的工作。可是他这个人平时太懒,抄书的工作做不了几天便卷着笔墨纸砚逃之夭夭了,渐渐地,就没人再敢雇他了。
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在了解了孔乙己那悲惨的经历后,便对这位酸酸的穷书生感到很是可怜,但仔细想想,又感到他可气又可笑。如果当初孔乙己刻苦读书,说不定满腹经论,学富五车的他当了官,生活也就不会那么落魄。但这仅仅是个假设。自满但又贫穷的孔乙己自以为自己有点文化,又不能用这点文化来付出劳动,自食其力,最终因为好吃懒做而走上偷窃之路,被人打断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很可怜他因为没有正当工作而越过越穷,从而误入歧途。别人嘲笑他,他从不理会。而且他虽穷却十分讲信用。他活得让人心酸让人揪心。
我又感到可气又可笑,气的是他不用功读书,不争气,好逸恶劳,颓唐一生;笑的是他骄傲自满,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过着比短衣族还穷的日子还自感清高,甚至自以为窃书不能算偷。
其实,在那个时代很多象孔乙己那样的书生,由于考不上官而沦落一辈子。他们不如健壮的庄稼汉,更不如巧舌如簧的商人。他们读书,就象是用一生下赌注,赢者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而输者有的就贫穷撩倒,落魄一生。孔乙己就是一个代表,也算一个特例。
《目送》读后感大全
说老实话,没怎么看懂。所以,光写读后感的开头就用了良久。
刚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龙应台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她总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书一开头说的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和后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目送》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名又是什么意思?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探索这个奇特的书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岁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没错,那么第一章是写对妈妈,对儿子,对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东西,特定的事情,会在特定的时间,让特定的人来完成,而那些人,有时,是一群,有时,仅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独一无二的人,事,才会有独一无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上小学时,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读初中的那段时光,路途中的风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儿也有了细微的变化,甚至,辞去了旧面容,迎来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心中五味杂尘
有些路,有些岁月的路,永远不变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说,有些杂。从香港到老挝,从词语到诗歌,从保姆到朋友,无所不谈,应有尽有。
像是面对面的,龙应台就坐在我身边,一杯咖啡,一盘糕点,就坐在那儿,看世界,我们聊怎么煮粥,我们聊那些医学常识,聊聊旅行时的见闻,再聊聊二战时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第二章,就这么读完了。
沙中的印,风中的音,光中的影,几人能够一一捕捉?
有许多人忙,但是,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昙花、菊花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设想一下,如果小沈阳的眼睛一闭不睁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你是否会觉得,很有道理?
每一个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时像茶花,香气扑鼻,含苞待放,渐渐,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昙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别人看到最美丽之处,短暂,无闻;好似浓烈,好似平淡,时间从咖啡的热气中流逝,从斑驳的树叶间像阳光般流逝,不知不觉,皱纹像小鱼游到了脸上。不知不觉,变成了灵魂,变成了人们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
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运,让父亲,在天边,永远目送,自己的儿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话不说,却满含感情
《将心比心》读后感大全
学完《将心比心》一课后我深有感受。
将心比心的意思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差不多。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想让别人宽恕、理解你,你就要先宽恕、理解别人。要想让别人的鼓励和帮助你,你就要先鼓励、帮助别人。
有一次,刚下课,我想到操场散散步,放松一下心情。刚出教室,就听见有人叫我,我转过头一看,哟!这不是聪明蛋刘凯文么!她面红耳赤,气喘吁吁。我问她:怎么了?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老师让我问问同学怎么做,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我不耐烦地说:不行,再见!。
之后,我们都忘了这件事,过了几天,我有一道题不会去问刘凯文,那天也是下课,当时我想:完了,上次我没有给她说,这次她肯定不会理我!谁知她竟然告诉了我。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是呀!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