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展示课件(推荐3篇)。
多媒体展示课件 篇1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漂亮风光。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观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育学生的观看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力量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观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培育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看、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力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绽开想象,进展学生观看、想象力量。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构造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力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加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漂亮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欣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比,帮忙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并按这一挨次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 “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晰。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慢慢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悟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拟,进一步体会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帮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泼思维,增加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洁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悟。采纳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理解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 )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加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第一段
1、提醒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翻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学习第一段:
⑴ 读第一段,思索:为什么我一闻到芳香,就抓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宠爱,盼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其次段(重点)
1、师:我们应当根据什么挨次来观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比,理解词句:
⑴ 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看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外形大,颜色美。
⑵ 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展比拟,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气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 在诵读、观看的根底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展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观赏中对“只有绽开两三片花瓣,全绽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悟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 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掩盖住,消失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观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 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 欣赏姿势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绽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宠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多媒体展示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一划相关句子。
三、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写法。
3、积累优美语句。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⑴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⑵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3、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多媒体展示课件 篇3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的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天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7、畅想自己对未来的想象、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
1、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的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2、选词天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3、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三、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畅想自己对未来的想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的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天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一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指名读句子,思考本句话出自哪篇课文。
3、自由读句子,找出较难写好的字词,教师适当指导。
4、学生自己练习,自己纠正。
5、同桌互相交流,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6、集体评议,展示优秀作业,提出更高的希望。
7、齐读句子。
二、第二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指名分组读词,师生共同纠正其读音。
3、了解学生自学词义的情况,并适时表扬。
4、同桌互相讨论词义,并试着用每组两个词语分别说一句话。
5、指名说词义,并试着用该词说一句话。
师生评议,并在句子中体会两个词的不同意思。
5、齐读词语。
三、第三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指名读要填的几个词语并板书。
3、屏幕出示待填的第一小题。
4、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5、师生明确答题的方法。
6、同桌互相检查第2—6小题。(读—比较—读)
7、指名读答第2—6小题,错误的及时订正。
四、第四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自由读句子并了解句意。
3、指名读句子。
4、同桌互相讨论。
5、集体交流,师生点评。
6、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表扬和订正。
7、齐读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记12个成语、
2、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五题:
1、复习本学期所学成语。
2、指导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指名试读,师生评议。
(3)自由练读。
(4)齐读。
3、指导读懂词义
(1)自由读,要求:借助字典初步了解词义,不懂的成语做上记号。
(2)分组讨论,主要讨论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4)再读,说说这些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4、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六题。
1、背诵学过的《三字经》。
2、指名读准字音。
(1)自由读,要求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指名试读,师生评议。
“削”在这里读“XIAO”,不读“XUE”
(3)自由练读
(4)齐读
3、指导读懂句意。
(1)自由读,自学句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对照插图)
(2)分组交流句意。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4)齐读,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
(5)指名谈自己的体会。
4、指导读出韵味。
5、指导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畅想自己对未来的想象。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学生读题。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未来,我们身边的什么会发生变化?
(2)指名说,相机板书。
(人类的衣食住行、科环境)
(3)和现在的事物做比较,说说未来的人、未来的科技、未来的衣食住行会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
(4)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指名分板书的三个方面汇报,题材同一时可互相补充。
3、练习
(1)观看配套的光盘内容,启发学生,开拓思路。
(2)教师指点:未来是神奇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我们就来“畅谈未来”。(板书)
(3)指名上台说。
(4)让还没机会讲的同学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小结。
(2)鼓励学生今后要多看,多听,更要多讲,使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