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集锦七篇)。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1
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有效读书。“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俗话说,“一个人不读书是一生的遗憾,一个民族不读书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量,再借助拼音,他们已经能进行一些课外阅读了。因此,在本年度的课堂教学之余,我特制定了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二、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配套课文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一百首》、《国学经典诵读》。
(二)选读书目:
1.《小猪唏哩呼噜》
2.《笨狼的故事》
3.《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4.《小老虎历险记》
5.《三个小宠物》
6.《人参娃娃》
7.《365夜儿歌》
8.《小巴掌童话百篇》
9.《笨笨猪》
10.《泡泡儿去旅行》
11.《吃黑夜的大象》
12.《三毛流浪记》
13.《小脚丫图画书系列》
14.《八点猴和狐狸皮裤系列》
15.《蓝猫淘气三千问》
16.《十万个为什么》
17.《逃家小兔》
18.《爷爷一定有办法》
19.《我会把你治好的》
20.《猜猜我有多爱你》
三、具体实施
1、每单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双周诵读国学经典。
①上好阅读指导课。每周设立一节“大阅读课”,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班级指导内容,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②做好读书日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日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我们要求语文老师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让学生利用《读书快乐营》做好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每天上午的课余时间读都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3、班级可开展讲故事、朗诵比赛、诵读故事比赛、词语接龙比赛等活动。
4、建好阅读反馈表。学生毕竟是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确实不易。为此我们设立了读写本,请家长一起督促学生阅读。
5、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设计亲子共读读书卡,家长每天填写孩子的读书书目,读书时间,家长养成与孩子一起阅读健康书籍的习惯。,“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6、期末将评选“小小藏书家”以此激发学生藏书的积极性。
第一周:阅读《笨狼的故事》
第三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第五周:词语接龙比赛
第七周:阅读《小脚丫图画书系列》
第九周:阅读《三个小宠物》
第十一周:朗读比赛
第十三周:阅读《人参娃娃》
第十五周:讲故事比赛
第十七周:诵读故事比赛
第十九周:评选“小小藏书家”。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3、感悟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课示标
1、开门见山导入
春酒,又名冻醪(láo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求长寿)”的诗句。
2、示标认定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甘醇什么意思?甘甜香醇。(提示:请大家做下批注)
思考:“春酒,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那么,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事?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自泡八宝酒
(请大家快速的跳读课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三、小组合作、讨论解疑
品酒之醇美
思考:“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文中哪里体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珍惜?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你的理解。(三分钟的时间)
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赏人之美德
1、提问:那么,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喝谁泡的春酒?母亲
PPT显示:如果老师现在送给你们一部相机,让你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照片,你最想拍哪一处?(小组合作)
2、你最想拍哪一处?为什么呢?
PPT显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师生交流:“总是得意地说”表现了母亲的得意之情,应该读出得意的语气。“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关心。这几个字做重音处理。“太”字试着拖长音,读出母亲的慈爱和温柔。
3、母亲如此,那我的乡邻们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显示: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什么意思?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悟情之美好
1、提问: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应该是什么?
PPT显示:道地家乡味道地什么意思?真正的,纯粹。
过渡:作者用洗尽铅华的文字写尽了这道地家乡味。
2、,孩子们,这种家乡味,作者现在还能品尝到吗?
了解作者的生平后,我们还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读?失落、难过……
四、展示交流、点拨评价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过渡: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接下来,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插入音乐、歌词)
2、提问:这首诗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么?
乡愁,是琦君笔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这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树。下课!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3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三、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3、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同学 人,女同学 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全年级里一班有、;二班有、;三班有李骐芮、何沛霖;四班有、等同学学习较吃力,成绩较差。
五、教学进度
9月2——9月8
9月9——9月15
9月16——9月22
9月23——9月29
9月30——10月6
10月7——10月13
10月14——10月20
10月21——10月27
10月28——11月3
11月4——11月10
11月11——11月17
11月18——11月24
11月25——12月1
12月2——12月8
12月9——12月15
12月16——12月22
12月23——12月29
12月30——1月5
1月6——1月12
1月13——1月19
1月20——1月26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4
一、教育目标:
1、 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 语言:词语和语句。
3、 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 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 散读:
2、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 单读第8节。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 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 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4、 美读。
5、 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 (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 课堂写作:
2、 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5
教学要求
一、思想品德要求
了解五首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要求
1、了解有关作者。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情趣。
4、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发挥想像创造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品味诗词蕴含的情趣,
2、背诵五首诗词。
3、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观刈麦》和赤壁两首诗。分析诗的'内容。了解作者感受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录有本课五首诗词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观刈麦》这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贬谪,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诗文多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岖都能听懂。
二、放录音后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分析、背诵。
1、朗读并背诵交代背景的两句诗。(“田家少闲日”到“小麦覆陇黄”)
2、翻译并背诵妇女领着孩子去田间送饭的两句。
翻译:妇女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着用瓦壶装的汤水,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
(学生回答)
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
⑴“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问: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看哪组同学拍摄得最到位,能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⑴学生讨论交流。
⑵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品读细节中母亲的不同侧面,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小结:感谢这几位同学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突现了“母亲酒”的涵义。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3、问:
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品析“乡情酒”时可明确:
⑴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体现。
⑵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⑶“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小结: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四、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1、师: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师: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1、师: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让学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
2、小结:
故乡情结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明月、暮日、乡音、秋风、老树等这些不同的意象赋予了乡愁更丰富的内涵,更深沉的情感。故乡情结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谋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羁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也不管春风得意、事业有成,还是惨淡失意、穷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让人魂牵梦绕。求学海外的学子学成归国,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这都是缘于那份深沉的故乡情结啊。故乡情结成为了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干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结束语: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2024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7
本学期已经开始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本人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一年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尝试合作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并能正确写字,书写规范,掌握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并进行简单的运用。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能说会写一句或几句话,意思比较完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指定的课文。当然,也有一些在学习上暂为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本学期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与“识字”、“课文”组成。“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
1、关于识字。本册继续采用“识字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生字406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76个,另外的130个只要求认识。“识字”课有三种形式:(1)词串识字。(2)看图会意识字。(3)形声字归类识字。
2、关于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有些课文内容与秋季风光有联系;有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有些课文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等。
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
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难点是学会字词并运用字词、口语交际和写话。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
语文规律,将采取模仿、迁移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6个生字。并掌握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语句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5、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强语文素质。坚持写小练笔,打好作文基础。
7、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形式,训练正确的朗读、背诵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逐步养 成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能结合课文或插图理解词语。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画,通过朗读、背诵。学会《汉语拼音字
母表》,能正确读、背、书写。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诗歌。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头饰、小黑板、识字转盘
七、课时安排。
第1~2周第一单元10课时
第3~4 周第二单元16课时
第5~7 周第三单元13
第8~9 周第四单元16
第10~11周第五单元12
第12~14周第六单元19
第15~17周第七单元
第18~19 周第八单元13
20~22 期末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