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桥

发表时间:2022-05-05

作为一名学生,写一篇作文是很常见的,写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很多人写作时总是一味的用华丽的辞藻堆积,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多加练习,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思源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空闲时,我总爱到新桂湖公园去玩。公园里的湖泊和河流约占总面积的一半,水面上修建有百花桥、凝碧桥等大大小小10多座桥,而我尤其爱在那思源桥上走一走、看一看。

思源桥修建于1986年,宽3米,长28米,有5道拱,又叫“五孔桥”。桥不长却有5道拱,大概不只是为了牢固,还有“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之意吧?成都人就是好客嘛!

思源桥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左右两边的桥栏上各有14根望柱。每边两端的望柱柱头上雕刻有一条嘟着圆圆的小嘴巴,弯曲着身躯,蹦跳出水面的金色鲤鱼,我想这是象征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年年有余”吧。每边中间的12根望柱柱头是雕工精巧的十二生肖:龙,盘旋升腾;猪:憨态可掬;马,四蹄腾飞……这可能是象征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吧。两边桥栏各用15块青石挡板全封闭,挡板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饰图案展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幅“月宫嫦娥”图:在仙音袅袅中,嫦娥正在月宫中的桂树前翩翩起舞,那玉兔也情不自禁地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这是一幅“牧童吹箫”图:在山清水秀的山涧中,一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短箫,箫声悠扬,悦耳动听;下面是一幅“龙凤呈祥”图:在瑞云翻腾中,右边的金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左边的彩凤展翅翘尾,举目视龙……整个图案浑然一体,烘托出了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气氛。

思源桥地处新桂湖公园中心偏南,东西走向,是连接东、西各景点的纽带之一。东连桂堤,提示牌上说:此堤遍植桂树,临水照月,每当月圆时分,两影交叠,犹如广寒胜境;西接王铭章墓,圆形的山堡上林阴匝地,花草茂盛。如果没有思源桥,两景点虽然近在咫尺,要彼此到达,就得绕很大一个圈子了。

思源桥不仅起着纽带作用,而且还是新桂湖公园的20个景点之一。

当盛夏荷花满湖时,你站立桥栏,俯视荷塘,就仿佛看见了那身穿粉红轻纱的荷花仙子袅袅婷婷地向你走来。

当三秋桂花满园时,你止步桥间,屏息呼吸,一定会桂香扑鼻,让你如痴如醉。

当冬天大雾笼罩时,四周景色朦胧,这桥在雾气之中,一下成了天桥,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那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当春暖花开之时,公园游客熙熙攘攘,这桥上行人也络绎不绝,桥就显得年轻了好多,显得更加生气勃勃。

站立桥间,摆个pose,照张像片,那才逗人爱呢!尤其是穿上古装,撑把纸伞或拿把折扇,说不定别人会认为你就是那仙女下凡或才子光临呢!

思源桥美得自然,美得富于想像,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思源桥!

相关文章推荐

桥(通用)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苏北。那里的桥很多很多,造型各异。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那座通往姥爷家的桥---荣华大桥。

姥爷告诉我,这座桥已经将近有60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座石拱桥,桥身是由两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到夏天,潺潺的流水从中间流过,像是外婆哼唱的摇篮曲。这座桥可不简单,村里的人进出都必须通过它。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笑呵呵地推着车载着满满的粮食从桥上经过,这时的桥仿佛变得更弯,就像农民伯伯笑弯的嘴角。

记得去年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妈妈、姐姐、弟弟陪着姥爷和姥姥去散步。姥爷年纪大了,腰腿疼痛,走不了多远的路,于是我们走到桥上休息。夏日的微风吹在脸上别提多舒服了!姥爷在桥上舒展下自己的身体,我和姐弟们唧唧咋咋地说笑着。回家的路上,我和姐弟轮流搀扶着姥爷。这个时候我不禁想到:这座桥和姥爷差不多年纪,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承受着千人万人的重量,再苦再累它也没有怨言。姥爷是不是也和这座桥一样累呢?想起这些,我的心里酸酸的。

现在我已跟随爸妈在苏州读书,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老家。苏州的桥也有很多,小桥流水般的人家虽别有一番风味,但远不及家乡桥的美丽。它不仅能让我想起很多美好的瞬间,同时还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我想这就是家乡情吧。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家乡的桥!

如今的家乡时刻变化着,变得更美丽!但这座桥却始终如一地在守望着家乡,见证着家乡的变化与成长!希望人们在享受桥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要好好爱护它!

推荐:桥


最早留在记忆中的桥都是一些小桥。

家乡也应该算是水乡吧,很多水沟缠缠绕绕着小村,自然桥也就多了。

家乡的水沟都不宽,也就十来米吧,架在沟上的桥都很简陋,往往就是下面两个桥墩,上面几块长长的宽石板,而这些石板排列并不紧密,两块石板中间一般会有很大的空隙。但这样的桥还算稳固,虽说没有桥栏,但因为沟都很窄,水又不是很深,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水流并不觉得害怕。这样的石桥在小时候的家乡已称得上是象样的桥了,都架在家乡通向外面的重要的路上,要承受着人走车轧牲畜踏。虽说这石板桥看起来很粗糙,却能历时间的风雨,小村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桥建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些桥的故事也多是一些不小心从桥上失足的传闻。这桥的悠久历史虽然从没有人提起,现在回想起来却可以揣摸,因为那些桥面厚厚的石板都已磨损得厉害,本来该是方形的条石楞角都已消失,成了圆润的了,它们也就成了石桥历史的象形文字,那两块条石间不窄的孔隙就是因为日久天长的雨雪侵蚀吧!

在一些乡间小路上,把水沟的两岸连在一起的则是用木桩和树枝搭起来的小桥。这些桥都是临时搭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财力,但也很难持久。一般就是村民觉得有些小路走到沟边断开很是不便,到对岸要么涉水,要么去绕很远的路。如果是夏天涉水还行,其它季节涉水会很不舒服,况且如果负重的话,涉水更为艰难;去绕行,路就会太远,因为沟一般都很长,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一些村民自发组织在一起,跟村里说好,砍上一些树枝,粗壮的做了桥桩,细些的铺成桥面。桥面的树枝铺得很厚,铺好后再在上面垫上更厚的一层土,踩实,小桥就架成了。人走在这小桥上,稳稳的,很是方便,再也不必涉水,再也不必绕远,对这临时小桥心会生出喜爱,对架桥人也生出感激。只是这小桥的材料过于单薄,或许就是很偶然的一辆牛车从小桥上走过,小桥就会有些变形。如果一场大雨,这小桥上的泥土会被雨水带走,小桥露出它的骨架,雨过后,某个勤快的村民会重新给小桥补上肌肤。但小桥的生命还是过于短暂,可能一年过后,它已经只剩一些痕迹,再也不能担负曾经的使命。

而在一些更少人行走的羊肠小路上,还偶尔会在水沟边看到一座独木桥。一根木头孤零零地躺在水面上,每日看着身下的水流,静候着有人从自己身上攀过。独木桥总让人心生恐惧,走在这桥上总会心惊胆颤,两腿发软,但为了不涉水,为了不绕远,也只能冒险。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走独木桥时,吓得手脚并用,连滚带爬,走过桥时,已全身是汗。虽说只是独木成桥,一样担负了桥的使命,让路途变短,只是现在这样的桥已销声匿迹,再也看不见了

最新:《桥》续写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的儿子。

老太太在桥旁边痛哭起来,她责怪她的丈夫没有让儿子先过河,责怪丈夫先让村民过河。可老太太再想想,如果丈夫让儿子先过河村民就乱套,想到这,老太太把想要说的话咽了回去,自己在心里默默埋怨。

老太太大声喊道:老天爷!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公!我这辈子欠了你什么啊!你怎么把我们家的顶梁柱都带走了啊!你让我还咋活!

村民也纷纷流下了眼泪,他们是为了救我们才死了。

从这以后,村民经常给老太太送米、面,还经常照顾她。

老太太的心里也不在悲伤了。

最新: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是敦煌,在敦煌的西边,有着一座古老的桥,这座桥非常的大,因为这座桥位于敦煌市的西边,所以就取名为西大桥。

西大桥坐落在党河风情线的上方,路面是用水泥浇筑而成的,两边有人行横道。中间则是机动车行驶道,十分的宽阔,可以同时让三辆车并排行驶都绰绰有余。南北有两条绿化带,里面有许多的花草,夏天鲜花盛开,欢迎着四方来客。两旁的绿化带竖着高高的路灯,各系着一个红彤彤的中国结,晚上灯火通明,为来往的车辆照明。

西大桥从西到东大约有一百二十余米。两侧也就是桥的护栏旁有许多的小狮子,它们神态各异,有的是一副悲痛的样子,有的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左边的桥梁和右边的桥梁各有9个龙头,一到晚上就开始喷水。

我喜欢家乡的桥,它不仅带给人们出行方便,而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敦煌的发展。

《生命桥》续写


有个猎人,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活捉。这慌张的时刻,羚羊们不知所措,马上,其中一只老羚羊突然想出一个办法:要不就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来搭个桥梁,好让它们这群小家伙活在这个世界上呀!它们细微商议后就同意了这个决策。

它们慢慢走过悬崖,而这时这些老羚羊都命悬一线。猎人惊呆了,他放下猎枪,然后把树上的藤蔓抛向对面:快,抓住。年轻羚羊抓住了藤蔓,便挥向老羚羊,老羚羊们抓住藤蔓,它们顺利把老羚羊们救了上来。

自此之后羚羊们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