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7-28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热门十篇)。

读完《我与地坛》,心中涌现出很多感悟。这本书不仅是对生命的思考,更是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通过作者的反思,我意识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以及与自然、生命更深的连接。它让我收获了灵魂的宽慰,领悟到生活中的哲理,让我不断反思自我。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1

《我与地坛》饱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妈妈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妈妈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史铁生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史铁生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妈妈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妈妈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2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3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经蒙尘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经高中时读过的书《我与地坛》,也是突然心血来潮,擦去书上一层薄薄的尘土,翻阅起来。

在我看来史铁生是一个饱经苦难的人,但他却谱写了一首讴歌生命、积极向上的在赞歌,他通过文字映射出高贵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斗士在苦难里生活,在绝望中奋力寻找希望的过程,向死而生,却又坚韧的活着。

《我与地坛》这本书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个饱经风霜的公园,他们仿佛是同病相怜的友人,一个被命运夺走了健全的身体,一个被岁月斑驳了痕迹。史铁生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这里获得了宁静,宁静的看这云卷云舒,宁静的经历酷暑、寒冬,他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破罐破摔,他在这里得到了救赎,地坛与母亲的陪伴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将母亲对他伟大又无私的爱描绘的淋漓尽致,他母亲因为说话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责不已,出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在弥留之际挂念的都是史铁生和他那个未成年的妹妹。所以这本书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后对母亲的缅怀之情,也许也有对自己曾经怨天尤人伤害了母亲的后悔。

如果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可能世界上会多一个岌岌无名的平常人,虽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却靠自己的坚韧度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时光,最终他成为了一个平静的.智者,他的文章总会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苦难总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无论前路坎坷几何,都会向着梦的远方眺望,去看那遥远的风光。

回到现实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载的沉甸甸的重量,坚强的活着本就是一种伟大,对比史铁生这位智者的过往,我要做的是从哪里颠倒再从哪里爬起,继续攀登人生的高峰。感恩这个世界给与我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仅是如此便强过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经拥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会是我前行的动力,怀有一颗坚强的内心,永远坚韧、自强。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4

我想谈谈我对史铁生这部作品里对我又很大启发的哲学观点的想法。在他这本书里最能引发我思考和感悟的莫过于《好运设计》这一篇了,他和读者以一种很亲切的语气,一步一步设计出一个“幸运”的人,通过层层推导,得出了人生的意义。他说:“阴影最初就是这样露头的:你能在一场如此称心,如此圆满的爱情和婚姻里饱尝幸福吗?也就是说,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颠和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或者,这喜悦能到什么程度?这幸福能被珍惜多久?会不会因为顺利而冲淡其魅力?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象,而丧失了激情。”此外,作者还将人生比作一艘船,它们最后终将会驶入死亡的漩涡,我们我们无法改变,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过程中享受。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只有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痛苦的体验,呕心沥血的付出和追求,这样的经历才算完美,这样的人生才算精彩,正是因为痛苦和挫折,付出与追求才让结果的意义升值,让它带来的快乐变成无价。关于一个人的出身,我想平凡是最最美丽的幸运,因为我们平凡,所以我们有更多挑战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勇气去创造成就,创造美丽,想想看来,只有我们最平凡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这种激情澎湃的人生。出身高贵,只会让一个人软弱,安于现状,丧失激情,不是保持现状,就是随波逐流,他所创造的价值总是小于或者等于零!纵观历史,能够教我们学会平凡的人真是寥寥无几,大家往往希望自己出身高贵,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他们却不知,伟大与高贵只是历史河流上闪光的浪花,而平凡是拖起河流的坚实的河床,人类的历史河流可以没有闪光的浪花,但是它不能没有坚实的河床。

除了对好运的设计引发了我的.思考,他对妈妈的感激和理解,对友谊的理解,对民歌的赞赏都一次又一次地撼动我的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我的思考。这本书注定成为我一生之中的挚爱,它也成为我所读书之中最喜欢的一本,我想,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会携带着这本书中的理念和我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勇往直前。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5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以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来引申当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亲人时,他们却已不在了。

这句古训让我联想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那段情景:曾有过好多回,我在地坛待久了,母亲来找我,她视力不好,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可我决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树丛中看见她没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地方。我决意不喊她,也许出于大男孩的倔强与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而丝毫没有骄傲。

而后,史铁生还不无悔意地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但当他懂得时已经来不及了。所蕴含的也是“子欲养而亲待”的道理。

正好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充满了叛逆与倔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们,却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也时有发生史铁生所述的这种情况——乐于看到父母为自己干着急的情形。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当父母寻不见自己的儿女时是何等的着急,何等的惶恐么?即使父母有时会责怪你、打你,但这都是为了你好呀!你却用叛逆与倔强来对待他们。也许大多数人有了孩子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罢了。所以我们也要多点将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为了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学生,首先是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其次是在学校要做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尽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后,还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钱不是重点,再遥远的路也阻挡不了回家看看的脚步。当父母变得年老多病时,更要多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时光。

让我们摈弃那些倔强与羞涩吧!好好儿珍惜与父母的时光吧!用心去爱他们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6

第一次接触《我与地坛》里的内容是在课本里,学完那篇课文我便被《我与地坛》深深地吸引了。《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的散文,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李季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了母亲在大雪纷纷带我看病时的情景。作者是一个活到最狂妄二十岁的年轻人,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瘫痪,瘫痪的他脾气暴躁,而他的母亲默默忍受,就像文中所说:“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母亲事事为儿子着想,母亲爱的小心翼翼,总是回避着“踩”“踏”一类的字眼、要照顾好儿子男子汉的自尊,对于儿子的暴躁脾气发疯的举动,他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哭泣,她总是在儿子的面前微笑,哪怕是她仅有的儿子瘫痪,她也要微笑.....

母亲总是自我安慰;总是走遍园子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却悄悄走开;她总是用坚强的意志承受儿子的不幸带给他的打击;她总是看到儿子自己走出去,心中害怕却不能阻止;她总是明知道儿子不愿意有人跟着却担心的悄悄跟着,又时时不能被儿子发现。就是这样一位母亲铸就了儿子的辉煌。

当辉煌成功就要走近他时,他挚爱的母亲却永远的合上了他那疲惫的双眼。用作者的话说:“她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是啊!这位母亲太苦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百善孝为先。”陆游有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代也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们应该弘扬这种慈孝的美德,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后卧轨自杀而她的母亲正倚在门前等待他的归来。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他们谁又能想过自己母亲......

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痛苦,却不知把痛苦转到母亲身上,慈孝会让世界变得更缤纷,慈孝会让世界变得更和谐,慈孝会让人变得更美丽,我相信,弘扬慈孝这种美德会在这片神州大地留下足迹,中华美德会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人世间流芳百世。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7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这十五年来坚持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种他活到最狂妄时失去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这种情感也随着地坛的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对母爱亲情伟大的赞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朴实无华洋溢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那个漂亮而令人怜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对于那对由年轻人变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个路人般,静静地在旁凝望着这些好像冻结了的事。好像史铁生就是地坛的另一个化身,见证着园子里的历史。

如果你读过史铁生其他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笔触以及浸泡过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细腻与生动,还有他那种轻柔而又像讲故事的娓娓道来的口气,平淡如水,可品尝起来却又甘甜如蜜,让人回味悠长。

双腿残废的痛苦让他抓狂过,绝望过,煎熬过,可到头来又平静了,接受了。也许是因为这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振作起来了;他以前被痛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过,越挣扎陷得越深,可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坚持下来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那样的坦然,渗透在文笔中。那些文字中,时而洋溢着希望,时而洋溢着睿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他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了。

我很好奇,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个家吗?是他的庇护所吗?文章开头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园仿佛就是与史铁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约,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许正因为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契约,地坛才会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们可能会问:地坛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样梦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中没有魔法与精灵,没有独角兽和飞马。童话里的城堡会坍塌,惟有那饱含真挚情感的“地坛”才会永存。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8

在九月的必读书目中,我最喜欢《我与地坛》。

书的作者叫史铁生,是个一双腿截瘫的人,文章写了作者在一座古园中度过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岁便失去了双腿,那时的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他就这样走进了地坛,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在史铁生瘫痪后,他妈妈想尽一切办法,盼望史铁生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坛,还有时刻呵护着他的母亲。母亲总是悄悄地来看他,又不让他发觉,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爱。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后,他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豪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在经历了绝望过后,找到了上帝留给他的另一扇窗。他终于明白,虽然双脚不能动了,但还有双手!最终,他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彻底走出了阴影,这是何等的勇敢和坚韧。

我发现史铁生对生死的见解深刻而独特。作者在苦难的磨砺下,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

是的,对生死不必有太多的追究。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想想“怎样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没有明确的定义,全是人们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的差异。

作者经常在地坛公园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顾的小草……它们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事物,从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从而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的我们,又怎能因一个挫折就轻易地放弃自我?

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生活,不因挫折而自弃。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但是命运的神秘与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实,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得真切,来得美好。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9

或许是对这位正值壮年,本应大展宏图,却突遭双腿瘫痪打击,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绝望的作家的好奇与同情,我一直乐于读他———史铁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写他的母亲。自然而然的阅读。有意无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寻找契合点。一个身体走入绝境的人,在冥想和回忆中,写尽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触到的是他的《我与地坛》。名字虽看似与地坛有关。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心灰意冷,终日独自一人推着轮椅到地坛去。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然而这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她知道他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担心他。有时,史铁生在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会来找他。对于他的出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惊恐担忧,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祷告。是给我的暗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长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几岁忽然瘫痪的儿子。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顾忌着史铁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时的她正身患肝病,却更加担忧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心结。

然而就在史铁生快要撞出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匆匆离去时只有四十九岁。直至母亲猝然长逝,史铁生才开始清醒。对于母亲,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没有丝毫骄傲。那时的史铁生还太年轻,他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时要加倍的。而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叨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只留给作者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亲的去世,也许是史铁生最大的遗憾。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人动容。作者所刻画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我也会从中读懂史铁生的忏悔与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遗憾。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篇10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前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学或者初中学过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的残疾的儿子相约去看花,没等到那一天母亲突然过世了,留下儿子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母亲的愧疚。

提到史铁生,脑子总会想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孤寂背影。听到《我与地坛》会立刻想到史铁生,然而却未曾拜读过这本书。这几天无意的翻阅到,觉得甚是荣幸。

《我与地坛》,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话,我觉得这是内心独白加回忆录。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与书同名,我与地坛。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大概是因为里面刻画了很多人物,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智力残缺的女孩,地坛的花草树木……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不同,却有相同,他们构成了地坛的人物缩影。作者通过生动详实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时期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又传达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力感。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

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本文网址:https://www.386h.com/duhougan/10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