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镇江金山寺作文(通用3篇)。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镇江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镇江金山寺作文 篇1
各位游客:
提起镇江,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多个著名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的发源地。现在我们来到了古西津渡街。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这里却不乏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
西津渡自三国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江南第一渡”之称,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拥有众多古街没有的优势:坐断西南,扼守漕运,商贾云集,楼船竞渡。更有史料记载“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来,日不暇接”。历代文豪大家如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长江向东延伸。现在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数公里。从清代开始,这里便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西津渡古街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一共53级。53坡的名称源自于佛教53参图的来历,关于53参图的传说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详细介绍过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个开始,让我们一起去开启它那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吧。
在53坡的西面是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主楼为古印度建筑,在楼的顶端刻有“1890”的字样。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刻在上面呢?1857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屈服于外国列强,被迫签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将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1888年,英国巡捕打死镇江的一个小贩,激起了镇江人民的愤怒,火烧英国领事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国领事馆。
“1890”这个数字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将它高高的挂在楼顶是为了警戒善良的人们,历史不能忘记。目前馆内珍藏有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文物3万余件,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现在镇江博物馆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古街向东望去,我们隐约看到一个石塔,这就是昭关石塔,该塔建于元代,是一座过街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塔顶几部分。呈亚字形,上刻有佛八宝。镇江的昭关石塔是我国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过街石塔,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表示你诚心诚意拜一次佛。
在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救生会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有钱人成立的善事机构,当时长江经常有险情,为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的救护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会奖励救人者一两白金。无主安葬的人救生会买棺木安葬。
这条街充满着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门上可以看到“同登觉路,共渡慈航”这八个字。穿过券门和石塔就是观音洞,继续前进,就是唐代金陵渡。由此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张祜吟颂的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过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为当时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元明清时期的过江码头。有这样一句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时古西津渡街是人们去金山、扬州的必经之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曾在次登船上岸。诗人陆游曾经过古渡,记下:闲日同阅往来渡者,无虑千人,大抵多军人也。西津古渡当时不仅担任普通客运,也担负军运任务,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西津渡与镇江博物馆相邻,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
穿过石圈拱门,眼前闪现一片绯红,在西津古渡文化街的制高点欣赏夕阳西下也算是一件幸事。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西津古渡街夜景也非常的美,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在整条街上。西津古渡街古老的牌匾旁边灯笼景色,也是特别的美,宁静的西津古渡街古老建筑上面旁边挂着灯笼,透出的灯光,也是美不胜收。
在我们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1982年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镇江,漫步在这条古街石板上,赞叹这条古街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是镇江旅游的金矿。
历史在不经意间滑过了几千年,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模糊了人们的双眼,“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如同昨日,风雨依然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古西津渡街就给各位介绍到这里,请大家随我一同在古街上去领略历史沉淀下来的痕迹。
游镇江金山寺作文 篇2
各位游客: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库房,馆舍面积达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艺术殿堂中,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一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
有两层楼的展示厅 ,展厅内展出《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展》、《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展》、《馆藏古代金银器精品展》、《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京江画派”书画精品展》五个基本展览,分别展出了该馆的精品文物。还有一些民俗文化也有一个单独的展示厅。
大家先看看这个青铜鸳鸯尊。
江苏省镇江市的大港一带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分布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1982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这里发掘了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铜器。此墓为研究吴国早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青铜鸳鸯形尊是该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鸳鸯形尊是一件实用的盛酒器。通高22.2厘米,口径18.3厘米。腹深17厘米。整体作鸳鸯形,昂颈平视,头顶一冠,背有侈口,与常见圆尊同,身体丰腴,双脚并立与后面一螺旋状支柱共同支撑全器,保持稳定。全身素面。造型写实逼真,反映出极强的地方特色。这类仿鸟兽的像生器在商周青铜酒器中是一种特殊的形制,《梁书.刘杳传》中说:“按古者樽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脊,以出内酒。”认为这种仿鸟兽像生器是受木质立体雕刻的影响。西周早期器。
然后我们看看旁边的青铜双耳簋。
青铜双耳簋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双兽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饰几何形勾联纹,中间并附饰蝶形浮雕牺首,腹部饕餮纹,圈足几何形勾联纹。高14厘米,口径22.2厘米,腹深11.5厘米,重3.15公斤。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隶社会,簋跟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跟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跟五鼎相配,六簋跟七鼎相配,八簋跟九鼎相配。青铜双耳簋出土在江苏丹徒大港乔本山脊的母子墩,时代为西周早期。这件器物保存完好,纹饰铸造精良、优美。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特色。现藏镇江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接着大家看对面那个是青铜凤纹尊。
该器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动物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罍,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
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再往下看到的是釉陶虎子。
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以陶土作胎,器青施釉,温度较低,一般在900℃以下烧成,属于低温釉陶,釉色有绿色、黄色或黄褐色。
1972年金坛县香草河出土的东汉釉陶虎子,身长24.5厘米,高21厘米,腹径14.5厘米,黄褐色釉,通体作一虎伏状。虎首左转,四肢屈曲,张口露齿,以右耳为流,左耳与上翘的尾巴相连,形成把手,纹饰刻以羽毛,全器施釉。此器釉色匀净,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刻划线条流畅,想象力丰富,达到了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最后这个是青瓷虎子。
1984年宜兴出土,时代南朝。口径7.4厘米,通长30厘米,通高20.4厘米。虎头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状,显得娇健有力,北有绹索形提梁。386h.COm
此件青瓷虎子为浙江瓯窑产品,瓯窑位于温州一带,汉代的时候开始生产原始瓷器,东汉末年烧制青瓷。瓯窑青瓷胎呈色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南朝时期,釉色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瓯窑青瓷的品种和造型与越窑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这件青瓷虎子,器型奇特,手法简易,有别于其它窑的青瓷虎子。
南朝时期盛行圆形虎子,虎形虎子少见,在墓葬中虽然出土有虎形虎子,但器形很少,不是实用器,而是明器。像这样外形美观,而又较大的青瓷虎子,实属罕见。
游镇江金山寺作文 篇3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来到了金山寺山门,大家朝正方看: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不知各位有没有观察到,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别具匠心。
金山寺最初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原名泽心寺。自唐以来,人们统称金山寺。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余人,参禅的僧侣有万人之多,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
好!请各位随我进入山门。这是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五开间宫殿式建筑,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