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登高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5-02-12

写登高的作文(推荐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写登高的作文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

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386H.cOM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写登高的作文 篇2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更多精彩的写登高的作文,欢迎继续浏览:写登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