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2-28

淞沪会战观后感(系列十四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整部影片采取类似正反论证的形式,辅以借代、倒叙,带我们穿梭回那个破败的年代。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过去的战场就有多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展望将来。

在影片的枪林弹雨中,见证了军民在战争环境下的人格成长,从畏敌、怕敌到拒敌、迎敌,从贪生怕死到不畏牺牲,从事不关己到众筹集资,从隔岸观火到众志成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战争来临时,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在校的学生,上了战场都是士兵,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究竟是你的呼吸还是子弹穿过头颅发出的瑟瑟风声。

垃圾桥(又名浙江路桥)好比楚河汉界,不同的是,桥的两边份属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一边夜夜笙歌,另一边却四面楚歌。影片中的白马颇有《辛德勒名单》中那位穿着红色衣服小女孩的意味,代表着遗失的也是仅存的美好念想吧,它的纯白与战争的`鲜红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反衬着战争的残酷。两次出现身穿戏服的将士,身骑白马,手握长枪,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就是单枪匹马截江救阿斗的赵云吗,如果说关羽是义薄云天的代名词,赵云则是曲线救国的代名词,每位将士都怀着“中兴汉室”的不屈意志,何愁大业不兴,汉室不兴。这种气势,颇有以一敌百的意味,这也就解释了为为什么区区数百人,让人有这是8000人甚至80000人的感觉。

那座不能倒的旗帜,是民族的意志,国家的脊梁,也许欧美国家永远也理解不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它是几千年民族精神的沉淀,同时也是一剂良药,治愈当时病入膏肓的泱泱大国。四行仓库,不仅是四个银行的仓库,也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精神仓库,尘洒山河,山河犹在,我们永远记得你的微笑。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2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国民革命军为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团却要面对30万日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也是一场不能胜利的战争,但是却让所有国人看见了这些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陈树生,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他浑身绑满爆破弹,视死如归。那一刻,他心中只有家国大义,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纵身跃下,看到这,不禁泪湿眼眶,心中感慨万千,他也有自己的犹豫和担心,年迈的母亲还在家中,但他别无选择,自己的牺牲会带来更大的.胜利。影片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物前后的变化,比如说端午,从一次次费尽心机的逃跑,到后来的奋勇杀敌,从开始无论别人如何辱骂他是贪生怕死的怂包,到最后一瘸一拐唱着戏保卫国旗到最后一刻。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在我心里,他们每个人都是我心中的主角。

《八佰》,让我们铭记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3

电影院开了,昨夜带两个孩子去看电影《八佰》,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堂姐家的,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自家儿子,国庆早晨学校要求家长带孩子看升国旗,带孩子录国庆感言小视频,孩子一早上满满的爱国热情,晚上的电影很感人,把孩子们感动的掉眼泪了,快结束的时候两个孩子在一起小声的嘀咕了一会,直到电影结束,影院灯光亮起,我们还沉浸在电影情节里,准备起身离场,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两个孩子站起来,敬少先队员礼,大身喊到我爱你,祖国,祝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这些大人瞬间反应过来,有人叫好,有人鼓掌,把我感动的眼角含泪,望着两个孩子,鼓起掌来。少年强则国家强,有这些从小就充满,对祖国充满爱的下一代,我的祖国一定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我爱你祖国。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4

最近,最火的电影非《八佰》莫属了,也经常看到同学写《八佰》的观后感。正好妈妈单位发了两张票,趁今天下午没事,就把电影看了。

《八佰》改编于真实事件,电影取材1937年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讲述了中日淞沪会战交锋近三个月,彼时的国民心中遍布恐惧和迷惘,军人畏战,人心涣散。在上海濒临沦陷的时候,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带领420余人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他对外谎称仓库内有800人,“八百壮士”因此得名。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当时还有英国等国家的租界,所以日军打的时候,不能打租界,轰炸也是如此。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虽只有一河之隔,但有天壤之别,一面到处是硝烟、废墟、千疮百孔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们,而对面灯红酒绿,有唱戏、赌场玩牌,人们有时髦的发型和名贵的衣物。

日军用钢板阵掩护工兵爆破墙体,手榴弹无法击破,壮士们就将炸药捆到自己身上,从楼上跳到日军的钢板阵中。一位赌场老板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一个女孩冒着生命危险,从河对面游了过来,送中华民国国旗,升旗必定会激怒日军,可在自己地盘上,为什么不升?民国国旗升起来了,日军战斗机扫射,人肉来挡,死一波,上一波,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致敬英雄,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你们!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5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 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2020年能够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义非凡,久违的热血浪漫,愿世间再无喧嚣。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的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的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的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对岸的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的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的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的选择能够燃气中国人民的斗志与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的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血凝固而成的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战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的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的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的存在,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国家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死不退的血性和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和平年代的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7

《八佰》在上映后热度不减,前两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这部电影。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但那些动人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这部影片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四百多人对外号称八百壮士,用智慧、勇敢、鲜血阻击敌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奔跑的白马

这匹白马在影片中总是在奔跑,洁白的身影和周围黑暗混乱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匹马就像是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于多么“黑暗”的环境中,都能保持自身的“洁白”。说起白马,也会让人想到三国中的赵子龙。小湖北将端午幻想成赵子龙,将八佰军团阻敌的现象当作护国行为。多次穿插白马的奔驰,就是暗示“希望”依然坚挺的愿望。

保护旗帜

尽管知道升起军旗会遭到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坚守会更加困难,但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升旗。日军飞机低空俯冲,子弹射在一根根支架上,眼看旗帜就要倒下,将士们不畏牺牲,把肉体之躯暴露在敌人强悍的军机下,用自己的双手顽强地支撑着,将满是弹孔的旗帜高高地扬在了四行仓库的楼顶。正是因为壮士们迸发出的超强信念、无惧无畏的精神和前赴后继的决心,才让敌机大减嚣张气焰而撤去。即便牺牲惨重,输了性命,却激起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

冲锋过桥

谢晋元接到命令要撤出四行仓库,但过桥就意味着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关键时刻,他带领几人首当其冲,引出敌人主力,为大家打掩护。在被日军无情的子弹打中四五枪后,他支撑着手边的枪跪在地上,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赶快过桥!记住,活着就是胜利!”看到这儿,我不禁留下了眼泪。过桥的意义不在于生与死,而是要留下国人对抗战的热情,唤起他们对抗战的决心,当国土被践踏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当一个观众。

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每个中学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先辈的流血牺牲。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8

今天晚上,我和我的家人去看了一场电影《八佰》,这讲述了国民党保卫上海的英雄壮举,我们称他们为:八百战士。其中令我最感人的是他们虽然很怕死,很想逃跑,很想回家,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让外国人民看到了我们的报负,虽然对外国的谈判没有成功,虽然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见证了我们中国在最黑暗的时候,还有那些爱国忠心的战斗英雄,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永远的铭记他们!我们应该敬佩他们!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9

今日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八佰》。

《八佰》主要讲了1937年的松沪会战末期四百二十多名战士以四行仓库为战地保卫上海,四行仓库正前方是一座桥,而桥另一边是灯火辉煌的租界,假如说四行仓库是地狱,那么租界就是天堂。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是战士们为了不让日军把楼体挖掉,于是把炸药绑在自己身上,跳下去炸日本军,看到战士们的身体被炸开时,我心中不由得一酸,心想:中国正是因为有像他们一样视死如归的战士,才能有今日的平安与富裕啊!

除了战士们跳楼炸日本鬼子令我感动,战士们用自己的身躯来支撑国旗也令我感动。因为战士们升旗的时候,日本鬼子把旗杆给打坏了,战士们就用自己的的身体当旗杆,又被日本鬼子用炸药炸死了一大堆战士,最终日本鬼子被英勇的战士们打跑了。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当旗杆,这须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打战时战士们饭都吃不饱,还要打仗,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富足,而我们的美妙生活却是战士们,用血肉换来的,所以大家都好好珍惜现在的华蜜生活吧。 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制造更多先进的武器,让祖国不受到任何损害和威逼。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0

起初阶段看不出好坏,发展的中间部分还算可以,郑凯跳下去那一刻开始感动大家,实际故事衔接一般,最差的是结尾李晨他们重要演员,需要感人的地方一带而过,一点作用没起,等于是凭空消失,牺牲的过程是一点没描述,失败至极。其次既然都是死,为何是撤退死?为什么要撤退?别跟我讲道理,和故事完全矛盾。冲桥硬冲?我们的士兵都傻?还是导演傻?一点过桥的措施没有?这是打仗,不是开玩笑,一点严谨性都没有,烂片,烂片,还有这是军事机密,对面老百姓怎么知道我军撤退的?撤退不符合老百姓的思想发展方向,也是非常矛盾的.。还有更糟糕的地方,过桥时候,敌人在哪里,我们那么多人,跑不过来那么短一段桥?敌人连个影子都没漏,还是晚上,枪法根本就

不和逻辑,也不是对面开枪,敌人也不是重兵防守,随便打就把我们打的全军覆没?能不能严肃点!所以综上所述,烂片无疑,可惜这一群好演员,没一个出彩的点,没表现出一个英雄人物,都是半吊子。至于是谁的问题,我不知道,广大人民不信我的话,自己去看看这部片子,失望,还是失望。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1

昨天晚上和同学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今天想写一点看这个电影的感受。

电影的大背景是在日军入侵上海的情形,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整个电影内容让人看着还是很热血的,河对岸的灯红酒绿和这边的一片狼藉和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阶层的人的心理状态刻画的也入木三分,故事人物特别多,每个角色都是“小人物”成长起来的。从刚开始的唯唯诺诺,想当逃兵,一步步的在队伍顽强的抗战、殊死拼搏中被感染,成长成为用身体挡住日军一次次突袭的.军人。

整个战争场景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感觉的的确确就像是真实的场景。武器装备的悬殊和中日两国军队素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它不需要用第三人称旁白的表现手法,从战斗的过程中就表现的淋漓尽致。战争太残酷了,国军表现的特别顽强,誓死保卫国民党旗的那一段很燃。

机枪连轮流抱着炸弹往下跳穿透日军铁桶阵的这部分,表现的太好了,直接戳中了我的泪点,情不自禁的流下两行热泪。正如电影里面说的,倘若所有中国人都抱着这种必死的信念去御敌,何愁有外敌。(原话应该不是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谈到这个,我觉得看历史总要从中感受点什么。为什么国军那时候好几百万的军队打不过只有自己十分之一的日军呢,这个真值得深思。中国人民得团结起来,我们是一个拥有5000年传承的泱泱大国,如果所有中国人拧成一条绳,何愁别国来欺负我们。

最近美国经常在外交媒体上对中国发难,作为每个中国企业,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站起来了。我们背后的国家很强大,但国家之强大,需要我们国人来充实它,建设它。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应该在技术、科技、文化等方面一步步走向国际的领先,相信不久的将来,再不会有其他国家敢拿中国说事!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2

8月22日老师组织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在德百的影院一起观看《八佰》这部新上映的抗战电影,时长大约156分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九三七年的凇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天4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开始一群人去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保卫上海,租界那里有很多德国人,他们租了中国的国土。那些人去往上海,快要到达时,这群人遇上日本鬼子,他们逃的逃,躲的躲,还是没有逃过敌人的屠杀。他们到达四行仓库,被安排完毕后,有一群平民来到这里。他们被送往租借这个安全的地方。他们和敌人战斗了4天4夜。

中间有个片段让我难以忘怀,郑凯演的陈树生要绑着手榴弹跳下去,在历史上陈树生是一位抗日英雄陈树生当时在四行仓库也有这样对抗敌人,只有用种量砸进盾牌的隙缝,才能真正的摧毁敌人。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在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华民族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

《八佰》这部电影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激动和感动,兴奋与悲壮。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全程精神紧绷,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苏州和隔开的或许是两个世界,但中国人的心不会被分割,会更加团结,这震撼人心的战斗必将唤醒更多的中国人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3

电影《八佰》中,至少有三个角色将情感表达诉诸传统戏曲。一个是小湖北,他多次幻想自己的哥哥端午是骑在白马上赵子龙式的人物。另一个是李晨扮演的山东兵,爱好唱皮影戏,当欧豪扮演的端午把捡到的皮影修好还给他时,两人还聊起赵子龙和光复汉室等三国演义话本。再就是团长谢晋元,他背后河对岸租界里的戏台上,起初一直唱《走麦城》,四行仓库鏖战后换成了《长坂坡》。上述片段构成影片中一条看似不起眼的重要线索。

那么,这条线索有何作用?《走麦城》《长坂坡》等传统戏曲,在元末明初日渐兴盛,是中国式市民社会的通俗文化。这种通俗文化伴随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到清末民初在全国范围达到比较高的普及程度。在抗战初期,文化现代化远没有实现时,调动小湖北、端午、山东兵这些普通国家认同感的,依然是戏曲这些传统文化资源。

因此,小湖北等人口中的光复汉室,是其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心理反应。影片也是通过这些来表达中华民族不能亡的同仇敌忾。所以,片中传统戏曲看似下里巴人,其实连接着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图片

市民社会的通俗文化在二战前后,逐渐演变成大众文化意义上的通俗流行文化,开始与现代传播媒介紧密结合,例如电影和电视等。二战结束后,这种通俗流行文化更加商业化。好莱坞也正是在二战后,从通俗流行文化领域开始向外滋蔓,进而掌握世界范围通俗流行文化的话语权。

当前全球范围的新一轮通俗流行文化浪潮,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直播、短视频和游戏推动,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国经验,也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从《八佰》中的传统戏曲,到今天的直播、短视频和游戏等,其背后是通俗流行文化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关乎一国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软实力。

淞沪会战观后感 篇14

9月29日下午,平朔电力工程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三类人员一起到电影院观看了《八佰》这部新上映的抗战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九三七年的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天4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了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有八百人。

开始有一群人去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保卫上海,租界里面有很多的德国人,他们租了中国的国土。那些人在快到达上海时,遇上了日本鬼子,他们逃的逃,躲的躲,但还是没有逃过日本鬼子的残忍的屠杀。他们到到达四行仓库,被安排完后,有一群平民来到这里,他们被送往租界这个安全的地方。他们和日本鬼子战斗了4天4夜。

中间有个片段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陈树生绑着手榴弹跳下去的一刻,在历史上陈树生是一位抗日英雄,当时在四行仓库也是这样对付日本鬼子的,只有用这种方式砸进敌人们盾牌的隙缝,才能真正的摧毁敌人,战士们一个一个的绑着手榴弹跳下去的场面异常的惨烈。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华民族军民伤亡了3500多万人。

影片《八佰》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精彩推荐淞沪会战观后感专题,静候访问专题:淞沪会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