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教学重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法:
观察、发现法。
学法:
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1)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2×()<154
41×()<202
64×()<186
72×()<275
(2)算一算:
128÷32=
768÷4=
158÷31=
768÷8=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2个算式的商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2.说一说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回顾,相互说一说。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3.引入:投影出示第83页的主题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的内容。(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自主探究
在环保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1.教学例6。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列出算式。
板书:612÷18=
(2)先算18除什么数?商几?怎么写?余下的数是多少?接下去该怎样算?
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a.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b.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c.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你会算吗?先用31除几?商几?怎么写?余几?点名学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10,
31除10够商1吗?怎么办?
(在商的个位商0占位)
(3)如果被除数是930,商的个位是几?算算看。
(4)学生回答后提问:
为什么商的个位是0?
3.练一练:每人各写一道商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同桌交换做一做。
4.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你能说一说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议一议: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不同点:试商的时候一个是试前一位,一个是试前两位。)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区别,汇报结果。
3.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十六”第4、5题。
提醒学生回忆:2月、3月、4月每个月各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吗?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了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4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6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篇9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