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位宋国的农夫,家境贫寒,祖祖辈辈靠种庄稼生活。一旦遇上天灾,全家人只能靠讨饭度日。所以他总是异想天开,总是想着不着边际的事,梦想着自己突然发家致富。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了自家的水田,看着春天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才长了一点!于是他坐在了田埂上对着水稻讲起了大道理:‘‘水稻啊,水稻你要快点儿长啊!要长得又高又壮地,不要辜负我们全家对你的期望啊。你忍心看到我们全家挨饿受冻吗?’’农夫本以为上天能够眷顾他,让他的秧苗一下子长大,可没想到水稻只是随风摆动几下而已。
眼看到了中午,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烤的农夫又热又渴。农夫急的在地头团团转,突然他想到一个主意。他挽起裤角和袖筒,把水田里的水稻一棵一棵地拔起来,他一边拔一边说:‘‘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的,我们家一定会富起来的。我再花钱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下......他就这样幻想着,头上的汗珠也顾不上擦了。终于干完了,他捶了捶累得几乎挺不直的腰板。便风风火火地往家里跑,刚跑到家门,就大声叫起来:发了,发了,咱们家就要发了!他的媳妇走出来生气地说:什么发了!你是发神经了吧!农夫说:我是说咱们家要发财了。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出来。他的儿子急忙跑到地里一看,原本绿油油的秧苗都枯死了。农夫的儿子跑回家里对父亲一说,父亲一下瘫坐在地上,什么话也没有了。
最后怎么了?他们家又去要饭了呗。
小编推荐
《拔苗助长》读后感300字
《拔苗助长》读后感300字
我觉得,拔苗的这个人,他盼着苗子快点长高,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是你必须先付出,才会有收获。打个比方:你看到了一颗苹果树,上面有好多好多又红又大的苹果,你要是想吃哪个苹果的话,你就得用手去摘,这就是你的付出。知识是一天一天积累的,能力也是一天一天锻炼的,哪能一口就吃个胖子呢,你每次付出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还有,有些事情不一定你现在付出了,马上就能有收获。比如说农民吧,每天都要耕田,但是,是不是一耕完田就会有收获呢?不是。农民得耕田耕到秋天,才会有收获。这也就是为将来做准备。每次付出的时候都要有耐心,俗话说得好啊,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一点要记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每件事,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拔苗助长》读后感300字
战国时期,在宋国有一位农民,在乡下种了一片土地。他的性格很急躁,有一天,他到地里去看秧苗,发现自己的秧苗比别人的长得慢。那位农民心里想:如果能让秧苗长得快一些就好了,可以早点丰收。
但是当时科学不发达,别说化肥了,就连普通的肥料也没有。怎么办呢?为了这事儿,那位农民废寝忘食,终于,他想出了办法。说干就干,他跑到田野里,把田野里的秧苗都拔高了一点。一个接一个地忙得手忙脚乱,等他忙完了一切,自己已经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里,那位农民已经累得不行了,躺在床上对儿子说:儿子,你出去看看,今天我把秧苗都拔了一遍。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地里看。结果,他跑到地里一看,秧苗都枯死了。
读完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应该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功亏一篑。比如: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不论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就逼孩子学这学那的。像绘画、作文等等这不是拔苗助长吗?
《拔苗助长》读后感300字
相信,《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就是告诉人们:如果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会一事无成的道理。虽然,《拔苗助长》的故事被人们当作了一个历史笑话,人们也明白了这个笑话给大家的启示,然而这个笑话却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重演,且愈演愈烈。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不顾孩子的兴趣、特长,给孩子报许多课外补习班。一到双休日,家长就带着孩子赶场子,刚上完作文班,就马不停蹄地往奥数班跑,上完奥数,还得去练琴,回到家又要做学校的作业,这样两天下来,孩子和家长都累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有的在周一至周五期间的晚上还要出去上课。结果有的同学由于体力不支,在课堂上打起了呼噜,象这样课内的基础知识都没学好,怎么去接受课外提高班的知识呢?也有些同学,因为提高班上的内容太高深,无法理解,学得非常吃力,而渐渐厌学。这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读《拔苗助长》有感 小学作文怎么写
今天我读了一个《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农夫,他在田地里种了很多禾苗,每天他都去看禾苗长高了没有,一连几天,他发现禾苗都没有长高,心里很着急。农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从土里拔高一些,农夫回到家,高兴地对儿子说:我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一些,可真累啊!儿子一听,居然有这样的好事,连忙跑到田地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能太着急。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优秀范例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我看了《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叫《拔苗助长》的故事,故事讲了一个宋国的人家里种了一些禾苗,他每天都去看禾苗长高了没有。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他发现禾苗没长多少,就着急了,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一点,他想:我真聪明!居然能想出这个办法。回家后,他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我帮外面家的禾苗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孩子觉得奇怪了,他是怎么能一下子帮禾苗长高的呢?他跑到田里一看,呀!禾苗全死了,这下孩子的爸爸羞愧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靠外力促使发展。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寒假里,我看了一个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扛着锄头干活很辛苦,更令他心烦的是,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于是便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庄稼全都枯死了。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使我明白了:急于求成的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我们学习就和种庄稼一样,不可能一天就学好,要天天认真学习,开动脑筋。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假期里,我读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死了。
在我的成长中,妈妈总是告诉我做什么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我总是当成耳边风,通过读完这篇成语故事,我从中学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做,在学习中要认真的学习,不能做适得其反的事情。
最新:《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作文大全
《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故事讲得是:有一个农夫,他呀每天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为了让幼苗长的快一些,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田里的幼苗都没有长大,一天这个农夫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农夫跑到田里把所有的幼苗一棵一棵地都从土里拔高一些。夜暮降临时,他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他一进门就气喘吁吁地对家人说:真把我累坏了!不过没有白辛苦,田里的幼苗都长高了许多。过不了几天我们就可以收庄稼了!
他的儿子听他这么一说,感觉不对劲,忙跑到田里去看。糟糕!满田的幼苗不仅没长高,而且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故事:它讲了一位农夫,希望自己的禾苗能快点长高,于是他就将一棵棵禾苗拔起,等他看到时,禾苗已经枯死了。我想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是什么故事了吧?对了,就是《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因图好﹑图快就在上面做些手脚,这样反而会自食其果。就像我原来读口算一样,乱编一些数字,读完了就去玩了。结果在考试中经常出错,也希望大家不要跟那个农夫学。可以多看看成语故事书。
其实我知道成语故事书里只有一些故事和道理,没有别的一些书内容那么有趣,看得很乏味,但是这本书用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总结出一个个道理。只有多看这些故事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希望大家多看看成语故事书,多学到一些知识,还希望大家能够把你们所看到的故事和我一起分享,好吗?
《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这个故事讲了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农夫,总嫌他家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真不容易。他的儿子听了赶忙到地里去看,只见地里的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有一次,妈妈让我写数奥题,我一会儿就写完了16道题,可妈妈一看。我做错了14道。这证明我太急于求成了。
推荐:《比利时不允许“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读了《比利时不允许拔苗助长》这篇文章后,我感慨颇多,主要有两点:
1、比利时能够实现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排名的压力,所以学校和老师可以放手去做。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如美国,学生中学毕业了是否升学与学校无关,这是学生自己的事,由他们自己决定,老师不能鼓励。这样,学校和老师就没有压力了。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不管成绩,相反,他们对学生毕业的要求相当高,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
2、他们国家各区的中小学校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和教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教师要有开发教材的能力。
《揠苗助长》教案(实用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揠苗助长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揠苗助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揠苗助长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1:寓言就故事。
生2寓言就是成语小故事。
师:对,寓言就是一个小故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2、咱班的同学课前都准备的不错,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揠”是提手旁,“助”是“帮助”的助。
3、“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课件)
4、故事听完了,那你知道揠是什么意思吗?(拔),噢!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这个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生长。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想)。
二、初读认字
1、把课本轻轻的翻倒122页。注意,读书时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2、认读生字
大家的办法可真多。有了这些同学的好主意,我们一定能把这些生字宝宝牢牢记住的。
下面我点一个,你们就读一个,比比谁看得准,读的正确。开始了(抢读)(重点指读错误的.。)
3、认读生词
⑴生字会了,瞧,词宝宝出来了,你们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样先和同桌读读吧。(同桌互读)
⑵谁先来,你来第一组(指名自由组词,)(非常正确)第二组你来。(不错)
⑶嗯,词宝宝也认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小火车开起来,小火车从哪里开?(生:这里开,这里开)
4、生字回文
字词我们都认识了,一起把他们送回课文中吧,相信这一次,一定能读得很流利。开始吧。
三、熟读课文
1、读了这一遍相信大家知道揠苗是什么意思了吧?
对,揠苗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大家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画,图画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句子。
让生起来回答。
是啊,这个种田人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
师:那大家从课文中那些地方看出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巴望、天天到田边看、焦急、转来转去、自然自语
师:大家知道巴望是什么意思吗?
生:盼望。
师:比盼望程度更深一点儿。
生:十分盼望。
师:从巴望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生说。(焦急、着急)
师: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所以他怎么做的呢?
生: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出示句子。
1、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这两个句子相同吗?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同桌相互说一主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先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生:不相同。第二句是因为禾苗长得慢没有看出长高来,第一句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
师:是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他一点儿也没有看出禾苗的生长。想象一下,他在田边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1:他可能在自言自语的说:我的禾苗快长啊,快长啊!
生2:他会想,我的禾苗怎么不长啊?我要想办法让它快点长!
师:你真是一个焦急的农夫!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谁能起来读读。
师:谁能起来读出这个人焦急的心情。
师:大家还从哪看出他很焦急?
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你看这个农夫焦急的转来转去,谁还想来试试读一读这句话,你读出了转来转去,但还不够焦急。(如果读得好,真是个急性子的农夫!)谁再来读?(这才叫焦急呀!可自言自语能这么读吗?想一想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你不但读出了焦急,我还感觉到你在那儿想呢!)谁能来模仿他的样子也来读读这句话。瞧农夫着急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读出累
师:他想啊想啊,农夫想出办法了吗?大家默读第二段,用横线线划出农夫的办法。
师:终于有一天,着急的老农想出了办法。走,去看看!
(出示老农拔苗的图片)
师:谁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指生说。
师:是啊!老农正弓着背、弯着腰抜禾苗!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读二三段,找一找(出示二三段幻灯片)
生:快速读文。指生读句子。出示这个句子,齐读。
师:那么,哪位同学想上台来表演一下?
指生表演。(在小演员干累了,想休息时,师不停地督促其快点干!)
师采访“老农”:看来老农真的要坚持不住了!老伯啊,您这样一棵一课的拔,感觉怎么样?(累死了)我看你都出汗了,好,快去休息休息吧!(掌声雷动)
师:这位老农累得可真不轻啊!再读读课文,看,还从哪些词语看出老农很累?(筋疲力尽、喘气、累坏了)
师:大家想想一下,这位老农拔了半天的禾苗,此时正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师:老农这么累,可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指生读句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长高了多少?(一大截)难怪他会这么乐呢!好,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指生有感情读。
师:农夫把小禾苗拔高了,小禾苗高兴吗?它会说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小禾苗,你会说什么?
生1:请不要拔我啊,拔了我会死掉的!
生2:不要拔我啊,我是慢慢长的,你想让我快快长的话,就给我施肥点肥吧!
师:多会想象呀!而此时农夫知道吗?(生:不知道)是呀!他正高兴,正得意着呢!谁能带着高兴的语气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你读出了高兴,谁来一边喘气一边高兴的读读,(来读吧,好一点的学生上堂表演)。
他认为他的办法很好,还非常得意呢。
(谁一边喘气一边得意地读,你也上来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瞧这农夫又累又得意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师读前边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生接——
你看农夫得意洋洋的样子,结果怎样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农夫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
四、说出寓意
揭示故事结果:
现在我就是这个农夫,你们就是被我一棵一棵拔高了的禾苗,小禾苗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哎呀,疼死我啦,赶快把我放到土里去吧。
师: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笨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丰收啦。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生:你不应该把我们拔起来,应该让我们慢慢长高。
师:那我可等不及了,我想让你们快点长高,我应该怎样做呀?
(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你们说的这些,就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大家来看看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出示南瓜、草莓、苹果的生长图)
(板书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这就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像揠苗助长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文章就叫做寓言,板书寓言,其实在阅读课上,我们也读多好多这样的故事呢,像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龟兔赛跑等、在生活中像揠苗助长不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有的病人,想病快点好,一下子吃了很多药,反而病更重)你能说出哪些?像父母希望孩子聪明,就拼命的给学生买营养品,可学生不但没有聪明,反而越来越肥胖,小小年纪就得了肥胖症等,我们以后做事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五、写字
师:我们写字也一样,要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写出漂亮的字。下面来展示一下吧。看书这四个字哪个最难写?仔细观察,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生:你们觉得那个最难写,指导“费”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弓”字要写的扁一点,再写撇、竖。焦的书写位置,望和算自己写,注意算中间是目,要用眼睛认真看。
《揠苗助长》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一点,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本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寓意深刻。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的接触还不多,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共情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寓言形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从寓言中受到启发,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则”“焦”“筋”“疲”4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掌握“巴望”“焦急”等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体会寓意。
(三)能从寓言中受到启发,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寓言,揭题导入
1.看图猜故事:《乌鸦喝水》《南辕北辙》《井底之蛙》。
2初识“寓言故事”。知道小故事中蕴含一个大道理,就叫“寓言故事。
3.直接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认读生字“揠”,齐读课题。
(二)“揠苗助长”,理解题意
1.题中理解:读课题,猜测“揠”的意思,换字理解“揠”的.意思是拔,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
小结:通过换字的方法,初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2.文中理解: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揭示“揠苗助长”意思的句子。
3.课件出示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1)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
(2)从“一棵一棵”读懂了什么?
(3)读句思考,生发疑问:他揠苗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样揠苗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带着问题读课文。(板书:原因、怎样、结果)
(三)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自学小提示。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
喘:翘舌音,前鼻音。
筋:前鼻音。
转:当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围绕着一点转圈,如转动、转圈等;如果读第三声,表示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如转弯、转身、转变、转眼间等。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出示句式。
古时候有个人看到禾苗(),想让禾苗(),就把禾苗(),结果禾苗都()。
(2)自读句子,试着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农夫揠苗助长的原因。(预设:因为这个人希望看到禾苗快点儿长高,所以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
(四)探究原因,感受“焦急
1.快速读第一段,思考:当农夫看到禾苗长得那么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圈出表示农夫当时心情的词语。
课件出示第一段,点红“焦急”并板书
2.再次默读,出示学习小提示。默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看出农夫很焦急?用横线画出句子,关键的地方可以圈一圈。
预设一: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1)巴望:通过换词,理解“巴望”的意思。(希望、渴望、盼望)
(2)天天:抓住关键词“天天”,体会农夫的焦急。
预设二:可是一天,两天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1)可是:体会农夫巴望的和他看到的情景的反差,理解他的焦虑。理解“可是”是表示想的和事实相反。
体会农夫的焦急,读好句子。指名读。
(2)想象:一天,两天,三天,农夫看到禾苗都没有长高,心里会想些什么?
(3)对比句子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长高。
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理解农夫是因为太焦急了,所以才会觉得禾苗长得慢,感觉不到禾苗在长高。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男女生读句子,齐读。
预设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理解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学着做一做。
(2)找一找农夫的动作,(转来转去)农夫的表情。(焦急、皱起了眉头)
(3)展开想象,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
总结:第一段一共3句话,每句都是围绕焦急这个词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读出农夫那种渴望禾苗快快长高的焦急心情
3.品词析句,感受疲惫。
过渡,课件出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1)指名读句子,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2)聚焦“筋疲力尽”:理解是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的意思。
看图:(课件出示农夫拔禾苗的图)仔细观察农夫的姿势、表情,说说看到了什么。(弯着腰,弓着背,一直蹲在田里,腿都麻了,满头大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3)再读句子,思考:他为什么拔得这么累?
(4)一直:意思是一停都不停。联系课文算一算,他大概拔了几个小时?在这六七个小时,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板书:一直)
齐读这个句子,读出他认真又劳累的样子。
(5)出示: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读农夫说的话,说说有哪个词语不理解。
(预设:一大截)指名交流。
想象:农夫虽然累坏了,但是看到禾苗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联系农夫的心情,读读他说的话,读出他当时又累又高兴的样子。指名读,加动作读。
(五)体会道理,感受“愚蠢”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交流。(板书:枯死)
2.课件出示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联系农夫儿子可惜、伤心的心情,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说说禾苗为什么会枯死
4.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交流,小结寓意。
小结: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课件出示)齐读
6.推荐课外阅读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六)设疑结课,指导书写
1.结课。
2.通过摘苹果游戏复习生字
3.指导书写“筋”“疲”
(1)小老师领读。
(2)交流哪一个字比较容易写错。
(3)重点指导“疲”:点、提不能漏,小老师提醒关键笔画。
(4)师范写。
(5)生写。
(6)组织讨论“筋”后,学生自己练写。
(7)投影展示点评后,学生再写,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揠苗助长》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同时又能学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片)
2.你知道这个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揠苗”的意思,增强读文的实效性。
二、学习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带拼音读,去掉拼音再读)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1)加一加识字法:皮+疒=疲,肋+q=筋。
(2)换一换识字法:载——截。
(3)字理识字法:焦——(出示字理图)上边的字形是一只小鸟,下边的字形是火的演变,就像小鸟在火上烤,这是多么令人着急的事。
(4)利用熟字比较记忆“喘”:端——喘。
5.检测词语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开火车读,齐读)
6.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7.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________地想要禾苗快点长高,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禾苗都________。
(1)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
(3)课件出示:焦急、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枯死了。(引导学生齐读)
8.解题。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课件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借助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难度,巩固对词语的运用。
三、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那个种田的人的“焦急”。
1.这个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那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情。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焦急)
2.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焦急。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焦急?(“巴望”是盼望的意思,说明他心里很焦急;“天天”说明他每天都去田边看。)
②你能读出种田的人焦急的心情吗?(指名读)
(2)引读:种田的人多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长高,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出示句子)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指导朗读:“一点儿”要重读。
③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种田的人眼里却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真是个急性子的人。
(3)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感悟动词前加上修饰性词语的好处。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②指名读,谈体会。(第二个句子多了“焦急地”一词,更能体现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急切心情。)
③理解“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造句。
④指名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句子。
(二)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拔苗过程。
1.是啊,种田的人是那样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想出的办法是——(拔苗)。请你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要强调“一棵一棵”。
②随机提问:种田的人一边拔一边可能在想什么?
③引读: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种田的人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2)引读: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课件出示句子)
①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②(出示图片)看,你能说说种田的人都累成什么样了吗?累成这个样子就叫——筋疲力尽。
③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种田的人的心情。
1.过渡:拔禾苗把种田的人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回到家里,却一边喘气一边说——(出示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2.你能想象种田的人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种田的人当时很累,可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
3.指名读。
师:是啊!这个种田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很得意呢!谁来读出他的“得意”?
4.引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生读)禾苗都枯死了。
5.总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种田的人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长高,这是故事的起因;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禾苗都枯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焦急”一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种田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做动作的表演读、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体会种田的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梗概,提高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际,体会寓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种田的人的焦急,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也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的事能急吗?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
2.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子。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急于求成。他还犯了什么错?(违反规律)
4.小结:是啊,这个种田的人太想让他的禾苗快点长高了,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这就是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设计意图:观看植物生长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明白种田的人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从而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筋、疲。
2.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3.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书写要领。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月、力”要相互靠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的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4.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反思
1.以故事题目为突破口。这两则寓言的题目都是对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故事题目也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题目,从而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如字理识字、熟字带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以读为主。整个教学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4.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类似的现象,从而体会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精选: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通用)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今天,我学习了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农夫为了使禾苗快些长大,竟然把禾苗拔高了一大截,使禾苗全部枯死。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对农夫说: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你不能为了自己的意愿,强行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使禾苗不能牢牢扎根泥土,从而失去水分而枯死,应该给禾苗勤浇水、施肥、除草,细心照顾,禾苗才能长得茂盛、长得快,才会有丰收。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付出的辛苦也是徒劳的,只能是适得其反。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一篇寓言故事课文,文中主要就讲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的农夫,他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有一天,他种下了一批稻谷,但是他嫌那些稻谷长得太慢,相比别人家的低出一大截,我觉得应该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终于有一天,他来到稻田里,将他的稻谷一根一根地向上拔起一点点。过了了两天,等他再去看的时候,稻谷却全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想走捷径。当然,更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只能自食恶果。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看,可是禾苗一点也没长大。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于是他想啊:我一定要想一个好办法让我的禾苗长高。
他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说干就干,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的拔高了。到了下午,他终于干完了。回到家里,他说:我费了一天的劲,禾苗终于长大了。他的儿子听了不对劲,立马跑到田里去看。谁知到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干什么,先经过大脑想一想才行。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古时候一个人,眼巴巴地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长,可是他看着自己的禾苗一点没长高,就自言自语地说:我得让它长得快点。,他一棵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让我明白,我们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想办法,也要考虑规律。如我们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慢慢长大的,大人们不要急于让我们什么都会,我们只有一天天进步,不可能一步成才。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故事讲一位农夫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点,长得高点,于是,他就把自己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的往上拔,看着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家的禾苗高出了一截,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可是第二天农夫到田里却发现自己的禾苗都死了,他不明白怎么回事,很伤心。
从这则寓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什么事都要按照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读《揠苗助长》有感100字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主要就讲诉的是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觉得自己家的禾苗总是长不高。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他决定自己帮助那些禾苗长高。结果他竟然将自家的禾苗每一根都拔起一点点,结局自然也是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凡事要经过大脑,多动脑筋,不然跟那个农夫有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