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槐花

发表时间:2021-12-06

阳春三月,杏花刚谢,桃花尚未完全褪尽,接着槐花就开了。槐花一放,竞是满树的白,白的眩目,白得实在容不下丁点的其它的颜色。

若干年前,我与妻子曾经相约,每年这个季节来此观赏槐花的洁白,品尝槐花的香甜。并约定每年的这一天来,直到永远。结婚八年来,许多甜蜜美好的 记忆在脑海中保留的也已不多了,唯一清晰的,宛如一道风景线的就是这四月赏槐花。归燕呢喃嘀啾,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故事,浅草里的踏青男女双双对对携 手同游,唱绿了一度又一度青山绿水。

又到了一年赏花时,我骑车携妻带子上青云山赏。

槐花。一路风景如画,春风拂面,沿弯弯的山路,飞弛而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倍感春意盎然。顿时,心情冲动了,不知不觉中手上加大了油门,车速快了许多。妻忙督促慢点,慢点,平安即福。我回头看了一眼,风已吹乱了她的头发,黑发中竟夹了几根白发。春易去易归,人却青春短暂。心中不免有了几 分怅然。

来到青云山南侧,抬级而上,满树的槐花,满路的清香,泌透心脾。不时还有几只小蜜蜂嗡嗡的在身边翩翩起舞。儿子和我兴致颇高,大呼小叫,蹦蹦跳跳,妻子却忙着拉这个一把,扶那个一下,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小心点,心思已全不在这槐花了,妻子需要的是我俩的平安。于是,我想,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 人即不能存活于往昔的缠绵之中,也不能越出现实在非现实的世界里徜徉。我们需要的是亲人的呵护,心灵的相通。相知相伴那句最平凡的祝你平安。在这槐花盛开 的季节里,与其追忆流落的年华,不如两人互道珍重平安。这是我们的希冀,也是她对我和儿子最真挚的祈盼。

归去依旧是萋萋芳草,依照是暖暖斜阳。只是心中觉得温暖了许多,不觉车速也慢了。

延伸阅读

四月是你的谎言


你穿着粉色连衣裙,毫无征兆地出现。四月樱花绚烂飞舞中吹风笛的少女,我和你相遇在这个春天。

和你在一起,就像坐云霄飞车,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带我驶向何方。你说伴奏被你气跑了,非要我临时顶替,在你的小提琴比赛上为你进行钢琴伴奏。可是,我 已经很久不谈钢琴了,我听不见自己的琴音,按下琴键就仿佛坠入深海但我还是答应了你。那时,我并不知道,让我为你伴奏,是你十年来的愿望,也是我们会 相遇的原因。

我喜欢你不拘一格的演奏风格,你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的意义。音乐不只是乐谱在黑白键盘上的重现,而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重新演绎。我喜欢你的小提琴,也喜欢你。但我只是你的友人A。

你突然在演奏中昏倒,住了院,还是吃很多会发胖的甜品,吃蛋糕还有朱古力。不在医院待着,拉我出去逛街,买很多漂亮信纸。活蹦乱跳,我以为你很好。你让所有人都以为你很好。

我终于愿意再次弹钢琴,去参加东日本钢琴比赛,碰到了从前的对手。再次比赛,很紧张,我从前不知原来比赛这么紧张,全身僵硬,只有手指无比灵活。我还是难以听到自己的琴音,但是听到别人的演奏,果然,音乐很有趣!

我想让你听见我的演奏。可是你,没有来。我的爱意,传达到了吗?

四月的樱花又开了,我收到了你的信,还有我们唯一的合照。你说谢谢我5岁时的演奏让你爱上音乐。我说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乡村四月(通用)


四月,是鲜花盛开的;四月,是绿树成阴的;四月,乡村也是最美的!

山坡、原野、草地都是绿色的天堂。山坡上,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条,撑开绿色的叶子,好像一把绿伞罩下来;原野上,小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美不胜收;草地上的小草绿油油的,放眼望去仿佛是一块绿毯子,让人有种仰卧的冲动。草地边弯弯的小河,河水是那么清澈,清澈的可以看见小鱼儿们在畅游,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一片金光闪闪,让人睁不开眼睛。

突然,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如烟如雾,整个乡村被笼罩在了迷雾缭绕之中,此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别有一翻风味在心头。喳喳、喳喳,听,这是谁在唱歌呀?噢!原来是杜鹃在枝头上鸣唱呀!它那美妙的歌声真动听呀!好像在赞叹:乡村的四月是多么的美丽!

四月,是春耕繁忙的季节。瞧,农民伯伯刚刚从树上采摘桑叶喂完它们可爱的蚕宝宝,顾不上疲惫又忙着去插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片田野上。夜晚的乡村,蛐蛐在田野里鸣叫:知了、知了,催促着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早早进入梦乡。梦里,他们仿佛看见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甜甜的笑容倾刻间定格在了他们的嘴边

我喜爱乡村的四月,更喜爱乡村的劳动人民!

推荐:四月的乡村(汇编)


走进田野里,你去听一听,总能听见小鸟迷人的歌唱,这就是夏姑娘的歌喉;走进田野里,你去看一看,那大片大片的种了种子的田地会展现在你眼前,这就是夏姑娘的模样;走进田野里,你去闻一闻,那芬芳迷人的香气总能吸引到你,这就是夏姑娘散发着的香味。

   来到田地,一眼望去,那一棵棵玉米傲然挺立。玉米的高矮一致,好像精心挑选过似的。来到玉米林,玉米前几天还比我矮,过几天,一下子就长了两米多高了。 它们排列得十分整齐,无论从左看、从右看、从前看还是从后看,都是整整齐齐的!玉米翠绿翠绿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玉米的叶子向两边生长着,和两旁 的玉米叶子手拉手,是一个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每株玉米一层层密密的叶子里,有几个小玉米,他想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玉米们还带 了顶棕色的帽子,有些小玉米披起了金色的长发,像一个爱美的金发小女孩!

走过玉米林。咦!那大片大片的绿色到底是什么呢?哦!原来是大片大片的四季豆!叶子深绿深绿的,绿得可爱,绿得迷人。果实藏在绿叶底下,羞羞答答的。长出来的果实好似我的食指,一样的宽。

   在水田中,秧苗也挺起了腰。在那儿,还能看见辛勤劳作的农名伯伯。他们卷起裤脚,在水田中弯下了腰。农民伯伯们把一把秧苗分成一组一组的,一组大约有五 根,它们参差不齐。把水下的泥土轻轻刨开,把秧苗插到土里,再合上去。这样一直种着,整齐的排序着。从远处看,秧苗绿油油的,把水色都染绿了。这真是绿 遍山原白满川!

在田野里,棕色带黄的南瓜,绿油油的黄瓜,紫中带红的茄子,鲜红的西红柿,它们依着时令,顺序结果。

小鸟的歌声,绿油油的山原,散发着的香气,这都是夏姑娘所独有的魅力。

2024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实用四篇)


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 篇1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

2、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

3、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很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 篇2

《月》原文

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赏析:

这样的诗,一味推砌典故,虽是闲情逸致的题目,却是应制诗的口吻。对此,前人就有评论:“诗多咏物之作,凡天文地理,禽鱼花草及文具什物,无不入诗,惜少情趣”。说得倒是十分中肯。

然而,李峤毕竟还是有几分才气的,他的诗也有不俗之作。本选的这首小诗就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中秋的明月高挂天空,有人可能就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人不像我们,想念友人情人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互通情谊。而古人分离之后,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日,本当团圆欢聚,但远隔山水的人们却只能对月遥思,来换得一点心理上的安慰。然而,较之别人,李峤却更多了一层忧虑,圆月跃上寒空,都说此时此刻四海相同,但千里之外却难免会有风有雨,从而连月亮也看不到,连这千里共明月的.愿望也将无法实现。而且,这“雨兼风”也隐喻着现实中的波折风雨,从这寥寥二十字中,不难读出李峤焦首煎心的挂念,以及对世事难料、祸福难言的忧虑,实在是首意味深长的好诗。

《月》的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 篇3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译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注释

太冲、表之、公实:太冲,表之,其人未详;公实,指郑湛。

野步:野外散步。

矗(chù)矗:高耸貌。

田田:鲜碧貌。

近是人烟远是邨(cūn):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烟白是骨”句式。

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

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杖藜(lí):拄着手杖行走。杖,名词动用,藜,植物名,茎可为杖。

徙(xǐ)倚:徘徊。

赏析

这首诗不知写于何年。但从诗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期间游赏近郊田园之作。从题目可知,此诗是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们在郊野散步时,骋目所见、所闻和所想。

创作背景

首颔二联描写游杭州近郊所见。诗人所见,有山峦、田野、人烟和村庄,还有飞鸟、丛花和流水。诗人所闻,除了晚钟外,也还有鸟语、花香和流水声。二联种种意象所交织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诗章。其中首联“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丽美的对照、“人烟”和“村”是近和远的对照;颔联用声和色对照。

颈联写诗人所见即诗、画,非能来写、说。“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诗人想,他不需要、也无可能用笔墨和言语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描写出来。这一联诗人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进行了对照。三联直抒感怀,说游览所逢所见,处处皆是画意诗情,这天然的美景,无需彩笔点染,也是笔墨和言语难以刻画和形容的。

尾联为诗人的卓见和此诗的旨趣。“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这两句表明,诗人最爱赏的是农民的“插秧针”,他看得几乎忘了归去,直到黄昏时候,农夫在田间劳作,诗人和朋友拄着藜杖时徙时倚,仿佛贪看于插秧,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大概是因为他领悟到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足见直到晚年,诗人对生活仍持着积极的态度,十分可贵。诗人末尾用农夫的辛劳跟诗人的沉思对照。结尾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诗采用了一系列对照手法。诗的前半是通过形象去描写自然景物;后半则是稍带议论以宣讲人生哲理。正由于诗人采用了这样一系列的对照手法,才使得形象更加鲜明,不因议论而削弱;结构更加紧密,不因跳跃而松弛。同时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出生书香门第,由祖母启蒙,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

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 篇4

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苏轼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译文: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垂黄缀(zhuì)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rú),红纱中单白玉肤。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

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桧(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zhuó)桂醑(xǔ),冰盘荐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酿的桂酒。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似闻江鳐(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鲈(lú)。

涉世:犹言渡世。莼鲈:蔬羹,鲈鱼脍。莼:莼莱,叶可做汤。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赏析: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