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

发表时间:2023-04-16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11篇。

周记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们下个阶段的小目标,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写周记。周记可以不断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您知道周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这样的内容,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1】

科学课时,我们能观察许多的生物,如蚯蚓、蜗牛、金鱼等等,那我们就说说蚯蚓吧!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比较喜欢生活在潮湿、松软的土壤里,帮助农民伯伯松土。接着老师拿出一条灰不溜秋的小蚯蚓,咋一看上去像是一条细细长长的小绳子,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身体很光滑,软软的为什么能在硬邦邦的土壤里钻来钻去呢?

可能它注意到没什么危险了,就开始慢慢挪动身体,当我们用东西挑拨它时,它居然弹跳了起来,像一位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平静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这么好的弹跳力,不知道蚯蚓吃的是什么?

一条小小的蚯蚓真神奇!我愈加对蚯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定要学好这门知识宝库,更好地来解答,没有解答的问题。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2】

那么,你知道它们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吗?

粘粘有着两根“无线”,并且极奇敏感。只要一点点,风吹草地,粘粘便像触电一样,飞快地收回“无线”。那一条缝,可是把食物吃进又咽下的“家伙”。而那软绵绵、黏孚孚的东西,就让粘粘行动。哎!那大壳是什么?原来,是粘粘的家呀!

11月日星期四

嘿嘿,看到这个题目,你们都会想到,粘粘是谁呢?原来它就是神秘来客——可爱白蜗牛!

粘粘有着两对细细的触角,一对长,一对短,像两对天线。天线上那小小的黑颗粒,就是它的眼睛。那细得像针尖的嘴巴里,竟然有两万五仟六佰多颗牙齿!这么多牙齿在显微镜下才看到。粘粘的腹部是乳白色的,还带来米黄。软软的腹部会排出像胶水一样的粘液,用来保护自己不被小尖东西刺伤。它的壳是螺旋状的.,上面有好多不规则的花纹,像一座会移动的小屋子。

我听说蜗牛在睡觉时,只有把它放进比它高的水里,它才能醒来呢?于是,我准备用粘粘做试验。

我找来一个大盆子,往里面装满水。然后,我费了比九牛二虎之力还大的力气,把蜗牛从它的家拨出来。一切准备就绪。我把蜗牛轻轻地放进盆子里。粘粘一会儿游来游去,一会儿又拼命地伸出触角。我想难道蜗牛会游泳吗?我半信半疑伸出抓粘粘,然后又摸了摸粘粘的身体。呀!怎么黏液没了?我一惊,手一松,粘粘又掉进水里,我回过神来,就听见“扑通”一声。我只好把粘粘抓上来,放进蜗牛家里。

过了一会儿,我又去抓粘粘。粘粘却把触角收起来,好像在说:“别来了,我快要被整死了!”我只好走了。

原来,水可以把粘粘的黏液洗掉,使它摇罢不定,是可爱的粘粘使我明白了这个知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3】

在我家的花盆里,我偶然发现了一条蚯蚓,我决定细细地观察一番,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远远望去,它像一条线;近看,它好像穿了一件棕红色的小背心。当我抓起这条“细细的线”,结果它好像涂了一层油,一挣扎就从我的手指缝中“逃”了出去。它的头部似乎有一对黑溜溜的眼睛,像一颗成熟的葡萄,在不停地转啊转,好像在说:“小朋友,我的眼睛大吗?”它的头和身子是连在一起的,咋一看,我还分不清到哪里是头部,哪里是身子。我用手轻轻地碰了它一下,只见它头一缩,身一扭,便轻而易举地钻进了土里。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费好大劲才把它从泥土里找到,我一放下,它头也不回地又躲藏了起来,好像在跟我捉迷藏。蚯蚓虽然爬得慢,但能帮我们松土,土里的庄稼才能长得好。另外,蚯蚓也是非常好的饲料,可用来喂鸡。还有我们隔壁邻居每次去钓鱼都是用蚯蚓做鱼饵。

我在网上查了关于蚯蚓的资料。蚯蚓中文学名环毛蚓,俗称地龙,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里,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的动物,它还能改善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呢。蚯蚓还有很高的医用价值。

原来这并不起眼的蚯蚓有这么多奇妙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真是太了不起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4】

听说蚯蚓不喜欢阳光,却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我想做个实验看看。

我带着一条蚯蚓、一个装着泥土的小盒子和我的问题前往我们小区的大草坪。

我将蚯蚓放在一块石头上暴晒。蚯蚓似乎受不了了,沿着石头的边缘往下爬,想找个阴暗、潮湿的土壤避一避。蚯蚓的身体一紧一松,不紧不慢地爬到了草丛中,我还以为这样就好了,结果刚刚伸手去抓它,蚯蚓就一头扎进土里,头也不回地钻进了土里。

我可慌了,心想:回家后妈妈肯定会批评我的,怎么办呢?可能天气阴了蚯蚓就会出来吧?过了一会儿,天气阴了下来,可是蚯蚓怎么还没出来?我心里有点犯愁。突然,一个绝妙的主意像天使一样飞进了我的脑海:每次下过大雨,地面上都会有许多蚯蚓。我只要将泥土湿透,蚯蚓不就会自己出来了吗?我急急忙忙地把装泥土的盒子里的土倒掉,跑到最近的一个水池,将蚯蚓钻进去的那片草地浇得湿透。果然,过了一会儿蚯蚓从泥土里爬出来了。我迅速将蚯蚓一把抓住,在盒子里装了一些泥土,把蚯蚓放了进去。

可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爬出来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家,问妈妈,妈妈笑着回答说:“因为下过大雨后,泥土里没有空气了,蚯蚓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于是就只能爬到地面上来呼吸。”“妈妈,我明白了。”我点了点头,问道:“那么蚯蚓是用什么呼吸的呢?”“蚯蚓是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呼吸。”妈妈回答道。“我明白了!”我兴奋得又蹦又跳。

经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蚯蚓的确喜欢阴暗、潮湿的泥土里。经过提问题,我还知道了许多关于蚯蚓的知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5】

昨天,下了一场大雨,我和妈妈一起去抓蚯蚓。

老师曾经说过:下雨的时候,蚯蚓会出来透气。我和妈妈一起拿着铲子去院子里找蚯蚓,挖了一点土,没有看到蚯蚓。我们把土挖得稍微深一点,终于发现了一条缓慢爬动的蚯蚓,我们把它抓住放在饲养箱里,并每天观察它的反应。

我看见它在一伸一缩,在土里钻来钻去,好像在说:“我很害怕,求你放我回家吧!”我说:“等我观察完就让你回家去”。

老师说过,蚯蚓是环节动物,它没有眼睛,是靠本身的感光细胞来辨认方向的;它没有耳朵,是靠感觉细胞来知道周围的环境,而感觉细胞大部分在口上,所以当我们刺激它时,它头部的反应总会比尾部快。

蚯蚓会不会怕光呢?蚯蚓怎么睡觉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观察。我希望蚯蚓一定会告诉我们这些答案的!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6】

昨天下战书放学后我就来到了这里--乡下舅舅的家.昨天晚上睡觉前我还在发愁,不知道写什么好.

今天中午,我在舅外氏门前的水沟里发现了一条蚯蚓,我心想:就来观察蚯蚓吧.蚯蚓的样子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差不多,他的身体长长的像一根筷子,颜色是棕红色的,圆圆的身体有我的小指这么粗.当我发现它时,它在左右扭动,艰难地向前爬行,爬着爬着,它就往土里钻.我迅速地把它从土里揪出来,玩弄了一阵子,发现他会吃土壤,拉的便便也是土壤.

吃过午饭后我又去看蚯蚓,发现一个干巴巴的尸体,蚯蚓为什么死了?后来我查了>才知道:蚯蚓喜欢湿处.上午太阳很热把地面晒干了,蚯蚓身体中的水分就会流失,所以就死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7】

暴雨下了一个晚上与上午,终于在中午放学的时候小了下来。我刚刚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听到楼下传来了妈妈的大叫:“翔,快快下来,妈妈带你去看一个东西。”

听到妈妈的呼叫,我箭步如飞的跑下了楼,妈妈见我下来后,抬着雨伞拉着我的手就走,不等我发出疑问的声音,妈妈已停止了脚步。我随着妈妈的目光,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蚯蚓,这只蚯蚓约有四十厘米长,有我中指那样粗,正在地板上爬动呢。我不由得发出了惊呼声:“这真是蚯蚓中的巨人,人中的矮子啊!”妈妈听了,微笑着表扬我说得好。

我与妈妈蹲下来观察它,它看到我们在看它,停止了爬动,抬起头来看我们,我怎么也没有发现它的眼睛在哪?妈妈说那两点白白的东西可能就是眼睛了。蚯蚓的头一缩一缩的,好像在对我说:“你想干什么啊?我正在寻找回家的路呢。”我对妈妈说:“蚯蚓是生活在土里的,它为什么会在水泥土里爬动呢?”妈妈说是让暴雨冲出来的。我说我想把它拿回草地里,让它回去它的家,可这只蚯蚓大得恐怖,我可没本事抓它,妈妈叫我用一根木棒把它引到草地里,真是好计谋,‘引蚯出路’计啊。于是我拿了一根小木棒想着让它爬到上面,方便我将它引到草地里。可木棒一接近它,我发现它受惊吓了,马上把整个身子缩起来,这时的它身长缩了一半,粗了一倍也不止,真是太神奇了。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蚯蚓硬是不上木棒上,无论我怎样对它说与引诱它,它就是认为我会伤害它,而直往后退与缩。我没了耐心,就用木棒企图在它身上打来打去,让它自己回去草地上,它就把身子缩到25厘米、20厘米……最后把头都快藏到脖子里了,我和妈妈看着都笑了。妈妈叫我轻轻打就好,不然蚯蚓的身子会让我打断的。我告诉妈妈,我知道,虽然我知道蚯蚓断了还可以存活,可把它打断了我还是会觉得难过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打电话叫我们回家吃饭了,我们就恋恋不舍地告别蚯蚓回家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8】

20xx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晴

我是一只小蚯蚓,名叫红红,快乐的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着。我喜欢阴暗且潮湿的地方,一旦有光向我射来,我就会立刻躲到附近的泥土中去。我们蚯蚓家族患有“恐高症”,有时主人戏耍我一下,用小木棒把我挑起来,放得高高的,我就不敢动了,生怕掉下去。我最大的乐趣是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和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还顺便给亲爱的泥土先生松松土。只要有条件,我还喜欢和伙伴们缠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乐趣,我们也抱团取暖呢。这时你会问我,你的家在哪里呀?嘿嘿,告诉你吧,我没有家,住在土壤里就够了,不用挖什么洞穴。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非常享受生活。哦,好了,没有时间跟你多说了,我要和我的伙伴玩去了。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9】

有一次,我在我的新家那里种种子时,发现了一只长相跟别的蚯蚓不太一样的蚯蚓,它的身体又长又粗,象一条小蛇一样,不夸张,它是我和家人见过的最大的蚯蚓。

我用一根小树棍将它轻轻挑起来,观察起来。它的头和尾长得很像,但是我可以分出来,因为它的头上有一个象围巾一样的小段带,我一看到这个小段带,就知道哪个是头最个是尾了,可是我看不见它的眼睛和嘴,可能是因为它的眼睛和嘴太小了吧?

我听姥爷说它怕光,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怕光,可能是它怕自己被火热的太阳晒成蚯蚓干儿,可是我不确定,所以我特意回家查了资料,得知蚯蚓体内含水量很高,而它又缺乏保水的机制,如果暴露在阳光下就会干死,而且蚯蚓是用皮肤呼吸的,而它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因此长时间在外面就会被晒死。

蚯蚓还有一个生活习性就是下雨天才会出来,因为它喜欢潮且自身又没有肺,全靠皮肤来呼吸,平时土壤松软,颗粒间有空隙,蚯蚓就生活在土里,呼吸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力,但是下雨后,雨水渗进土里,空隙越来越小,空气稀薄,蚯蚓呼吸起来就困难了,所以它就钻到地面找氧气,这就是为什么蚯蚓喜欢在下雨天才出来。

最后,我在观察了蚯蚓之后,就把它放回到了松松软软的土地里,因为我知道蚯蚓和我们人类一样,需要自由,所以我就没有把它捉走。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10】

今天,陈老师给我了几条可爱的小蚯蚓,让我们观察它。小蚯蚓的身子细细的,长长的,身上有一节一节的环节。当我仔细观察时,发现小蚯蚓的前端有一节特别宽的环节,翻看书本后知道这个环节叫环带,是蚯蚓的心脏部位。我把蚯蚓放在手上,蚯蚓就会乱蹦乱跳,还在我的手上留下黄黄的黏液,我想这可能是蚯蚓的血液吧!我放学后一定要去查查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回到家里,我把蚯蚓放在小盆子里,上面盖上塑料纸。

第二天,当我来到阳台上发现小蚯蚓不会动了,我大惊失色,赶快把我心爱的糖放在它的眼前,可是它仍是一动不动,可能是死了吧。我把它埋在花盆的土壤里。我又到小区的绿地里捉了几条,我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把蚯蚓放在湿润的泥土里,给它一个恬静的糊口环境。

新捉来的蚯蚓“活泼可爱”,在它的“新家”里恬静地糊口着,天天在家里休闲地“披发披发步,走走家。”一天晚上,我想看看可爱的小蚯蚓晚上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在家里睡觉?当我来到阳台中,一打开灯,发现蚯蚓们都爬出来了,它们不是很喜欢土壤吗?怎么会在泥土上面呢?我睁大眼睛看它们毕竟要爬到哪里去?没想到,蚯蚓逐一爬回去了,我感到很希奇,就上网查资料,原来蚯蚓是夜间流动的动物,一般是白天在泥土里休息,晚上出来寻谋事物。而且蚯蚓很怕光。当我开灯时,它们认为是白天到了,就很快钻到泥土里去了。我还知道蚯蚓是没有眼睛的小动物,主要靠皮肤来感触感染光线的强弱的。

我知道了这些知识后告诉自己以后不要打搅它们寻找食品,同时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来照看这些可爱的蚯蚓。

【蚯蚓观察日记:篇三】

我看科学书的时候,看到了蚯蚓,放假的时候我还观察了呢!

有一天,我抓住了一条蚯蚓,把它放在一个有沙子的瓶子里。我看它不动了,就想出去玩。我刚走了一步,它就往瓶口的方向爬去,我就看着它。它爬上一段就掉下来,又爬又掉下来,它一连爬了好多次,都没爬上去,把自己累的半死。一会我发现它身体里有一段黑东西,我就把它从瓶子里倒出来。它就在地上打滚,细长的身体扭来扭去的。我就用一个小石子把它弄中断了,看那东西像排泄物,又像土,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外被我弄成两段的蚯蚓在地上仍是翻来覆去的,似乎没事一样。书上说这是蚯蚓的再生功能,真是神奇呀!

这次观察我知道了一些蚯蚓的知识,最主要的我知道了蚯蚓有再生功能!

蚯蚓的观察日记精选【篇11】

王老师竟然把蚯蚓带进教室来了,太可怕了吧!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哦!原来是王老师带了蚯蚓让我们观察。

老师给每个死人小组分了一只蚯蚓,我们把蚯蚓领过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把头伸了过去。

蚯蚓一伸一缩的往前蠕动着,费力的向前爬着。蚯蚓有两端,一个是头,一个是尾,你能分出哪端是头吗?告诉你吧,蚯蚓有一段环带,离环带近的一端是头,远的是尾,知道了吧!

我们把蚯蚓放在桌子上,这时,蚯蚓爬的比刚才快多了,好像减少了许多阻力,我们碰碰它,它竟然弹了一下,吓了我们一跳。它很会爬,眼看就要掉下山崖了,我们赶紧用杯子接着,它竟然扬起头、挺起背,像绅士一样高傲的爬进杯子,我惊讶的半天说不出话。

这时,王老师说:大家试试看,把蚯蚓切成两半它会不会变成两只。啊!我们大叫着。于是,李雨芮和潘奕衡狠心的拿起我的尺子,使劲的切了下去,我闭紧了眼睛。切的过程中,我似乎听见蚯蚓大叫道:啊,你们这些侩子手,别切我了,这样很疼的!我张开眼睛时,发现有三段,第二段是废掉的,只有三毫米左右,但也在痛苦的蠕动。其他几端也在爬动着,爬过的地方都留下了血迹。太可怕了,我们看着冒出了冷汗,毛骨悚然。听王老师说蚯蚓被切成两端之后会变成两条蚯蚓,真是太神奇了!

这一节观察蚯蚓的课也让我长了不少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