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读后感(合集九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1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2
前几天,我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借了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国家许多非常有趣和神话般的故事。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很热闹,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孩子们还可以收到很多红包,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放鞭炮、挂上窗花,庆祝这个幸福的时刻。关于春节的由来,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名叫“年”,大如牛。每年年底,“年”都来这片土地上看人,吃人,吃动物。 ,很残忍,人们很害怕它,逃避它,人们很无奈。只有一位老爷爷没有逃走,留在家里。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放鞭炮,穿上红袍,用红绸打倒怪物。原来,“年”特别怕红色。只要看到红色,它的眼睛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痛,就跑了。从此,到了年末,家家户户都用贴对联、放鞭炮等手段对付“年”这个妖怪。
这本书的`故事内容非常有趣。我了解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起源。这些节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我们必须永远传递这些节日。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3
新年开始了,我们用希望擦亮天空,天空上飘过朵朵云彩,那是前进的旗帜挥舞的情景。我们用力量横扫大地,大地上吹过清新之风,那是前进的步伐展现的热切情怀。
推开窗门,偶然发现墙角已有一点绿色,这绿是那么的耀眼,照亮了我的双眼,直冲我的心灵。在这个严寒的日子里,小草都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努力。
想想自己过去的一年,却发现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过去的日子,我过的毫无意义,以至连一点值得回忆的'事情都没有。而我,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悠闲。“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使我顿然醒悟:新的一年,新的起跑线,新的出发点。是要继续过去的毫无意义的日子,还是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未来,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或许,这个答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更无法预料。但是,我所能掌握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行动。不管以后自己的道路将会是怎样,但是,我至少能聊以自我安慰的是,我努力过,我不曾放弃过,我用行动改变了一点点的人生的道路。
人们都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计划,现在的我认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与其被那些计划定格自己的人生,不如抛弃他们,只要你的心中时时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那么你的人生或许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发展道路。
若把成功比作一条道路,那么努力便是这条路的泥土,无尽的泥土堆砌在一起,才能让你一步步的前进,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也许,这个过程是苦的,是累的,可当你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便会觉得曾经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
因为有了曾经的努力,才换的了如今自己的成功。
新的一年,自己想了很多,可是想法每个人都有,我不会只做思考者,我会做一个行动者。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4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主要在讲北溪这个地方七个野人因选官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主要是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冲突与对比。
这七个野人并不是真正的野人,而是过着野人般无法制、无拘束、无禁令的生活方式的人。他们反抗选官,畏怕自己的生活被拘束,为了躲避官员的管理控制移到山洞里以打猎为生,每天用歌声把女人引到山中,全无一切苦楚。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这种的生活及行为具有反动的意向,对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野人般的生活是自由和谐,但日复一日,只为了吃喝玩乐,这样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这样下去,社会不会进步,反而会退化到原始社会那种社会,人就像其他动物一样苟且地活着。
曾经,我们的国家闭关锁国,最终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本文亦是如此,野人不愿接受新的制度,不愿适应新的环境,遭到了官府的刀枪残杀。他们死后不就就被北溪人忘记了。这充分证明了新兴的制度必定代替旧制度,落后的社会制度必将被淘汰。
本文也暴露了官员的贪婪与黑暗,他们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压力施加过大,人们天天纳税、缴公债,还要纳捐,必须在他们的条条框框下狼狈的生活。人们的收入微薄,却纳税频繁。人们畏惧他们,不想过新兴社会生活也是必然的。官员的贪污,不正直现象至今仍然有很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直清廉,兼济天下的人。
另外,想要人们服从不一定全用武力,应当预先做思想工作,使百姓们认识到自己现状的落后与不足,先获民心再做改革。中国近代史也有这样的教训,我们中国思想工作不到位,导致变法失败,落后挨打,这些都是有史可鉴的。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6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过程,许多现代流行的节日是古代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中国传统节日,有多个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全民放假表示遵行和庆贺。这对于全国人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几个传统节日说起,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描述。阐述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透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着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西方节日传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西方节日而慢慢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淡忘。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多少人在吃粽子,九九重阳节,又有多少人提起。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我们都应该好好的保护并发扬下去,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比如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异常凶猛。“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人们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准备逃往深山。一位老婆婆也劝老人上山,但那老人却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村民们都看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团聚的日子,在外的人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家家户户贴上对联,放鞭炮,送祝福,一片喜气洋洋。除春节外,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在这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集的过程,它反映了民族的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所以我们有责任保护并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流传下去。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7
如果你问我春节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我会回答:那是一年30号的晚上,奶奶家和姐姐姐姐一起燃放烟花。
除夕之夜,我和姐姐在奶奶家楼下放鞭炮。由于她五岁的姐姐不敢放鞭炮,她开始躲在奶奶的窗户前看我和姐姐放鞭炮。我们买了各种各样的烟花,包括“三角塔”、“照明灯”和“钻石升天”...我和姐姐先点燃了“照明灯”。它是圆柱形的,点燃了引线,发出火花,一个球从里面飞了出来。随着球的`爆炸,产生了小球,里面发出了噼啪声。我们非常开心。之后,我开始了“钻石的提升”,它的形状像一个三角形的塔,有一个蓝色的外观。导火线一点燃,火焰就像一只虫子向鞭炮跑去。鞭炮一点燃,它就开始旋转,并迅速飞向天空空。它就像一颗真正的钻石。我们非常惊讶,同时鼓掌。
之后,我们还燃放了其他种类的鞭炮。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和姐姐快乐而自由地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我们非常开心。我们也希望让我着迷的烟花爆竹能在明年春节快乐地燃放。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8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文化发展的长流中,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许多节日民俗,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春节。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匆匆,春节的味道却逐渐淡化。现在的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当年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情景……
节日民俗读后感 篇9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