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汇编五篇)。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篇1
我读《大地上的事情》,正如苇岸形容他与海子的初识:结识一个温和的朋友,仿佛走进一座阳光普照的果园。这本书仿佛也带着我走进了生机勃勃的大地。
苇岸无疑是一位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人,他以简约质朴的语言描写世间万物:胡蜂、麻雀、树木、气候、庄稼……这些事物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特别,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而在苇岸眼里,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和感动。当他用动人的文字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不睁大眼睛、暗暗叹服,仿佛重新认识到这些平凡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甚至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
苇岸的轻松质朴的言语,让我像是坐在沙发里与老友闲聊,没什么要紧事情,却能让人读出这份热忱。的确,真正的喜欢与热爱并不是一定要浓烈表达,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实实在在的放松体验。
如是,我又不得不惊叹于苇岸对于自然的描述。这里不仅有大地,更有大地母性光辉孕育的生灵,天风海雨,落地生根。“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即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我们身处其中,当雪花飘落到头顶的时候,是否会对此产生一种宿命感,仿佛这个世间所有的创伤早晚会被这份融化积雪的温暖抚平。
苇岸挚爱农业文明,他知道黄河水是温暖的,白桦有体温,野火逆风而行。他精神明澈,复归自然,以隽美的诗性书写平阔的散文。这是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孤独的放蜂人。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篇2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当他发现世界所呈现的物质与精神的悖谬,物质文明、现代进程是“一个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美好的时代”,因此,他执着地把寻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为理性的文化思考。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里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对季节的怀念:“秋天,大地上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着来自任何一方的采取。每到这个季节,我便难于平静,我不能不为在这世上永不绝迹的崇高所感动,我应当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应该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启迪。第一场秋风已经刮过去了,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里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386h.com
苇岸自称“观察者”。他仔细耐心地观察大自然中季节的转换,对古老的时问有一种敏感。而他所掌握的时间,总是同播种、劳动、繁殖联系在一起的,直到生命终结,他仍然系念着与农事有关的甘四节气。没有形而上学的时间。他观察和赞美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自然中最可爱的生灵:胡蜂和各种蜂类,蝴蝶,麻雀,其它飞鸟,林木以及鸟巢……在《我的邻居胡蜂》中,他详细地记录了胡蜂的活动,还有极其悲壮的告别场景。在胡蜂离巢以后,文中这样写到书房窗外的情景;“它们为我留下的巢,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盘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在此,我想借用来访的诗人黑大春的话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他写蜜蜂:“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和合生忘死的英雄。”他写到处流浪而与自然一体的放蜂人:“他常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他去看白桦林,说:“我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正直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方向,同时构成了品质。他赞美羊,因为那是“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由此,他谴责“羊奸”,“贼鸥”之类,谴责与阴谋,为动物界的不幸和无情的搏噬感到震惊。悲悯和愤慨。他的和平主义、非暴力主义是一贯的苇岸的笔下,流淌着一种博大的人类之爱。他对自然万物都无比赞美,他自然界的蚂蚁、麻雀、大树、太阳、麦田、冬天的雪,都视为自己的家人及平等的伙伴。他的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就突出地表明了他已经把爱心,从人类自身扩展到了自然万物。
苇岸关注着“大地的道德”,他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思想精华,反对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希望人们爱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山川河流,并身体力行。20世纪人类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战争与动荡中度过的。人类经过漫长的血与火的洗礼,逐渐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真正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说,“让世界充满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苇岸正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篇3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以自然和生命为主题的作品,它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他描述了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象,季节的更迭,以及大地上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这些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奇妙,也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自然。
其次,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提出了人类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而不是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他认为,人类是大地上的居民,应该感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并与之和谐相处。这种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他提到了衰落与崛起的自然规律,让我意识到生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与它们共处的时光。
总的来说,《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充满感悟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大自然共处的时光。这部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更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提升。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篇4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篇5
大地上每一刻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与我们有关,只不过每个人感知到的东西是如此不同。《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出何种样貌,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眼光审视。
苇岸在二十九岁生日的日记里,说他的生命“一端连着童年,连着美好的传统;一端连着成人世界,连着令人恐怖的未来”。一般人在二十岁上下就有阅尽沧桑之感,常常无端感愤拊膺叹息。但到了三十岁上下,这类唏嘘就很少出现了,不是因为已反璞归真,而是习焉不察。我们已看惯世界的乱象,像一个在肮脏屋子里住久的人,丧失了对洁净的感觉。作为一个临近“三十而立”的人,仍感到自己处在童年和成人世界的交界处,可知苇岸具有多么纯洁的心性。
在只有三十九年的人生里,苇岸在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境界里愈陷愈深。他观察着庄稼、树林、麻雀、喜鹊、胡蜂、蚂蚁,每一个节气的转变,每一场纷飞的大雪,都值得描述和赞美,而隔断着土地的宽阔大路却成了他讨厌的对象。他没有学会妥协,一直让自己面对大地。他厌恶滚滚而来的工业化尘烟,就像我们住惯了整洁的屋舍,怎么能再忍受邋遢的卧榻。苇岸一颗具有洁癖的心,难容于污浊的现代世界。
在现代文明无孔不入的时代,大地和天空都被人类“进步”改造的面目全非。土地承受各类重金属的伤害,河流成为毒液,我们呼吸着雾霾。如果苇岸仍然活着,会发现曾让他失望的状况只是变成了绝望。苇岸并非先知先觉,只是很多有一样感受的人选择了沉默或妥协,更多人为了眼前的.物质文明享受而不知节制地索取,哪怕明知道将对大地造成损害。因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我们选择了对自然破坏性的榨取,直到今天,无数人以就业、发展,种种看似充分的理由,继续着掠夺。而苇岸的文字,和寥寥无几如苇岸一样的人,只能发出微弱孤独的声音。
苇岸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这些人可能并不觉得未踏上土地,会造成什么缺失,但对苇岸而言,大地是精神力量的来源。他是矛盾的,知识使他更多地感受大地的痛苦,渴望着回归土地,但也是知识让他不得不远离土地,融入现代生活,在内心激烈挣扎中,写作令他获得暂时的解脱。苇岸极度崇拜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的作品促使他由诗歌创作转投入散文的怀抱。他用朴素的笔描述朴素的大地,用诗人的情怀书写散文。谁说一定要有炫词丽句精巧意向才是诗歌呢?并非只有繁花是美丽的,粗粝的石头一样可以构成壮美的风景,平易的散文一样能呈现诗意的大地。
“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那时人们走在大陆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样”,苇岸的理想是伟大的,但同样是虚无缥缈的。苇岸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如苦行僧,用压制多余欲念的方式,来求得与大地的和谐,这是值得赞颂的高尚情怀。但放至整个文明史中,解决人类和大地的矛盾,靠严格禁绝欲望的方式是无效的。无论现代化这条路上拥有怎样无法避免的黑暗面,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脚步都无法遏制的,苇岸的行为只能作为一个个例。何况苇岸自己,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真正从现代文明中逃离。
苇岸以诗的目光来描述大地和自然,赞美更多是感性的,而非理性。他排斥现代文明的一切,一样出于本能的厌恶。《大地上的事情》中有太多简率粗暴的断语,展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真。在日记里,他说自己只爱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包括“儿童;下层中那些纯朴、善良的人;献身于美好事物,体现人类公正、智慧、博爱的人”,他把中层和上层的人直接摒除于门外,这种源自情绪的明显偏见,像当年认定所有属于地主阶级的人都残暴贪婪一样,构成他对现代文明的偏见。公正、智慧、博爱这类高尚的词句,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但具体到实际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才能称为公正、智慧、博爱,恐怕有太多的歧义,苇岸没有给出任何理性的分析,仅仅用自己的主观情绪做简单的判决。在另一些思考上,他流露出思想的稚气。苇岸说公鹿之间的行为是正直的,而人类的战争也具有同样的色彩。这是我听过的,对战争最天真的认识了。公鹿发情时的争执岂能和人类战争相提并论,更不用说以“正直”冠名战争了,这种言论完全不像出自具有成熟理性的人。这种思维方式,也许能成就纯净的诗人,却无法造就理性的思想者。
苇岸说“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未能进入我的视野”,这不但让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自然的众多论述,没能出现在他的文章中,也在写作技巧上造成文字过于欧化的倾向。屡现的拗口长句,节奏的松散拖沓,影响着文章的整体韵味。尽管他用素朴、平实的叙述方式,真挚的情感流露,遮蔽了一部分文字的缺陷,但毕竟难掩瑕疵。以文字水准而论,苇岸很难跻身一流作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