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教案(收藏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386H.com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本诗是田园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生活画面。全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诗文大意,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感受体验田园劳动生活的美,热爱乡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插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田园生活吗?说说你的理由。(生自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页。
2.解题:“四时”指什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兴”是什么意思?(兴致;“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那么“四时田园杂兴”呢?(四季的田园景物的兴致和见闻。)
3.简介诗人范成大(多媒体出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朝诗人。他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工于词翰,尤为长于诗。诗的风格温润典雅,多有清新脱俗之境。词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还有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数量不多,而颇具风致。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等。作为南宋“中兴四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他一直向往乡村田园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通过以上资料我们知道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诗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通过学习你能读懂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诗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正音。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指导“篱”字的写法,让学生练习书写。同时纠正读音错误,强化记忆。
(2)这些词语你能理解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的意思:
日长:白天时间长。
蛱蝶:蝴蝶的一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4)学生结合注释再次朗读课文,并尝试说说诗句的大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5)教师指名学生逐句讲述诗句的意思,并给予指导和纠正。重点讲解“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的含义,让学生想象农村的宁静和安详。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的色彩描写和景物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细读课文,想象情景。
1.同学们,初读古诗我们了解了诗句的意思,那么诗人范成大在田园中又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并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你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想象的田园景象。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总结和完善。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讨论: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4.师生共同完善板书: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
5.你认为诗中最精妙的四字词是哪个?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6.结合“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指导朗读,读出田园的静中有动、情趣横生的感觉。
(四)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情感。通过想象情景和感悟情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
2.分组展示朗读,每组选一个代表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评价。
3.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诗句中,探究诗人所写的景物与他的生活经历有何关联,感悟诗句蕴含的意境。学生交流看法。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讨论:诗人为什么向往和喜爱田园生活呢?请结合诗句和学生实际发表你的看法。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课后收集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篇,读一读,感受其田园诗歌的特色。
2.试着写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
3.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悟情感和探究诗句内涵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四时田园杂兴》的意境和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通过拓展阅读和写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
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象一片长出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繁忙的劳动场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师:小孩为什么学种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除了学种瓜,还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指导读出感情)师引:小儿虽然顽皮,可是也在劳动上专心、认真,难怪诗人最喜欢他,同学们,我们也带着喜爱,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配乐)
生指名读(配乐)
生背诵(配乐)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课件出示)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仿写诗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是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课件2)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读课题。(课件3)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课件4)
3、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课件5、6)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你从简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点击课件6下的播放器)
你概括得很准确,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是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分不开的。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范成大,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课件7)
2、生自由读,指名读。
这首是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回答。(课件8)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我是从“桑阴”这个词看出来的。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在南方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你说的很正确,懂得在学习古诗时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9)
3、在读诗时,我们发现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
(课件10)通过查字典我们了解到,第一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n, 一个是òn,这个字在读第一声时表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例如:供给,供不应求;这个字在读第四声时作动词用,在新华字典中 有从事,担任的意思。例如:供事、供役。在我们的诗中供耕织表示从事耕种、织布这些农活。所以,它应读作òn。
(课件11)第二个字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ng一个是xìng,在做xng时,它表示举办、发动、旺盛等意思;在做xìng时,它表示兴趣、兴致等意思。在诗中,杂兴表示随着自己的兴趣、雅兴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所以,它应读作 xìng。
请同学们记住这两个字的读音,再来读读古诗。(课件12)
4、解意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5、交流学习方法:
生1: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的查阅,并结合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课件13)
生2:遇到个别难懂的词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把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不理解,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课件14)
生3:对于诗中特殊的字词,可以联想以前学过的古诗中的意思来加深理解。(课件15)
生4: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古诗中每个诗句的意思连句成段想象成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课件16)
师: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既全面,又实用。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同学们也可以用大家总结出来的方法自由学习这首诗。
5、学生读诗自学(课件17)
6、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刚才,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句?我们先来看看前两句。请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课件18)
(2)你理解这两句诗吗?
(课件19)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阅,并结合画面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昼”是白天的意思。“耘”是除草。“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在夜里搓麻绳。“各当家”的意思是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就是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在家搓麻绳。村庄里的人们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
(3)你采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很恰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句诗。(课件20)
(4 )谁读懂了后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句。(课件21)
(5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课件22)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阅,知道了, “童孙”指小孩。“未解”是不懂的意思。“供”的意思是参加。“耕织”指耕田织布。“傍”表示靠近的意思;“桑阴”就是桑树的凉阴下。我把古诗中的每个诗句的意思连句成段,想象成画面,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小孩虽然不懂得参加耕田织布的事,也在桑树的凉阴下学种瓜。
(6)你学习古诗的方法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课件23)
(7)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课件24)
(8)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我认为他说的句子不太生动,也有的地方语句不流畅。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我们再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回答。
你说得真生动。刚才,我们就借助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主要是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及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请同学来读一、二两行诗。(课件25)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录音)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读了这两行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课件26)
预设:
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辛苦,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他们真辛苦啊!
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忙碌:(课件27)你看,各当家,男的耕地,女的搓麻,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他们还要干什么呢?
他们有的人白天要喂鸡、喂鸭、养猪。晚上还得纺线、织布。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学生录音)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课件28)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看图和朗读,我看到庄稼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各有各的事做。虽然很忙碌,但是很快乐。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家人啊!
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课件29)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 (课件29)
4、品读第二句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课件30)
(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31)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懂事。
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请你读一读。(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快乐。(课件32)
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请你读一读。(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可爱。(课件33)
瞧,他们的动作,一手撒种,一手洒水,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诗中一个“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请你读一读吧。
孩子们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这两行诗。(课件34)
5、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学过大人做事?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心情如何?(课件34)有的同学觉得很高兴,有的同学觉得做这些事时兴致勃勃,还有的同学觉得做这些事乐不知疲。诗中的童孙心情如何呢?对,他和我们一样。让我们很高兴地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兴致勃勃地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乐不知疲的读一读吧。范成大看到之后心情又如何?对了,他看到这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肯定也会禁不住赞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学写诗句。
村子里只有一个童孙吗?其他童孙们可能在干什么?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作者没有写到的内容写下来。(课件35)请同学们仿写诗句:“童孙未解供 ,也 。”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6)(童孙未解供渔猎,也拉弹弓射鸟雀。)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7)(童孙未解供放牧,也拉黄牛去吃草。)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8)(童孙未解供猎渔,也下河去摸鱼虾。)
还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经历过的农村生活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童孙未解供渔猎,也卷膝盖握长叉。(课件39)
童孙未解供桑蚕,也摘嫩叶入盒中。(课件40)
太妙了,你们的想象已经突破图画所给予的限制了。这种想像悟诗情的方法能够把诗读出情,写出意。
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一读!(读)(课件41)
我想此时此刻,我想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已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吧。来,带着诗人的快乐兴致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并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配乐朗读、背诵)(学生录音伴乐读)(课件42)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读后有各自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有更进一步的收获。仿写诗句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激活求异的思维,燃起创新的火花最终获得言语经验和语感的内化积累。)
四、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课件43)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能够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说话中得到运用,甚至成为像范成大、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再见!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勾勒出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乡村四月” 劳动的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画、诗中之乐、诗中之味道、诗中之人,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味道之美、生活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生字。
2.通过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品悟乡村风光、田园生活之美,激发对乡村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
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3.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二、读通诗句,勾勒田园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三、感悟赏析,走进田园
画面之秀美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5.(出示图片)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音乐之优美
师: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什么?(音乐)(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出示: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唐·王维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
5.吟诵全诗。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吟整首诗)
味道之醇美
1.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2.读全诗。
生活之甜美
1.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2.读全诗。
……
四、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1.出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
2.师:这是这是一幅幅绝妙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五、情感抒发,热爱田园
读了这些诗句,请把自己对乡村、对田园的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
1、查(查资料)
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
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
3、明(明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大家可以整体的联想:在一个初夏的中午,诗人范成大来到一座农舍前,他看到梅子己经(xx)杏子也长得(xx),荞麦花(xx)油菜花(xx),白天更长,人们都(xx),只有蜻蜓和蝴蝶(xx)。
孩子们,相信通过对于诗句的反复诵读,你一定能够完整的说出作者眼前的画面,而这一过程就是你对于诗句的理解。
4、悟(悟诗情)
孩子们,作者在这初夏的中午,驻足于农家小院前,当他看到大自然这一切美好的景物时,你认为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而这一切美好又是谁带来的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对于农民劳动的赞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诗眼,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诵(诵古诗)
孩子们,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更加让我们体验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背诵,让更多的积累成为你学习成长中的财富。
三、拓展延伸
孩子们,小小的荧屏不能阻挡老师对你们学习的关心,相信也阻挡不了你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这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就告诉大家《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老师也等待着在开学后的赛诗会上看到你们精彩的绽放。
四、作业布置
用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版将今天的学习收获做以整理。
四时田园杂教案 篇7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