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发表时间:2025-06-05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1

【教材简解】

这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以达到巩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标,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

1、口算抢答。

6+8、52+7、36+9、32+40+5、20+30、 30+90、300+900、43+20

交流:说说300+900,(也要数位对齐)。

小结:口算时候也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旧知;在抢答中,不但复习了口算也要数位对齐的注意点,还为新课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师口述:同学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东西是不是预先算好要买的东西一共多少钱,然后正好带那么多钱去买。还是先估计一下每样大概的价钱,然后估计一下总价钱就带钱去买?(生回答)

媒体:汽车2()元,火车4()元

1、估算六十多(不进位加法)

师:张老师要买1个玩具汽车和1个玩具火车,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我预先打听过了,一个玩具汽车二十几元,一个玩具火车四十几元。(媒体)

问:张老师至少要付多少元?(指名回答)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口述:我有可能要付61,62,63―――,可能吗?

问:什么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六十多?

(生回答个位不进位)

2、估算七十多(进位加法)

问:我可能要付七十多元吗?(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生回答,个位有进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小结:当个位有进位的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七十多。

过渡:我们顾客去买东西,可以估算。但超市里谁不能估算呢?(营业员)

口算,有时候可以估算,有时候需要精算(板书:精算)这要看职业特点

和买东西的多少。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估算结果六十多和七十多,学生认识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感受到估算和精算在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三、新课探究口算方法

师口述:如果我们要精算出买这两个玩具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商品的确切价格。

问:你能说个例子两个玩具的价格,并且两个一共要付六十几元。

(生:汽车xxx火车xxxx一共要付xxx元,教师板书算式)

1、教学44+25(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媒体:玩具汽车25元,火车44元)。

⑴问:这样要付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容易口算吗?

⑵交流口算方法

问:以44+25为例,你是怎么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4+20=64 64+5=69

② 40+25=65 65+4=69

③ 40+20=60 4+5=9 60+9=69

⑶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设计思路:有雨学生对口算加法有较多的经验积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主动尽心探索,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教学44+38(有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师口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大家都会算了,那进位加法呢?

(媒体:火车44元汽车25元客车38元)

问:你能找两个一共要付八十几元的玩具吗?(44+38)

⑴问:火车和客车一共要付多少钱?(44+38)

⑵交流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① 44+30=74 74+8=82

② 40+38=78 78+4=82

③ 40+30=70 4+8=12 70+12=82

⑶比较渗透“转化”

(和不进位加法一样“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比较两种口算的异同

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师交流相机小结:两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加时要不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4、适当拓展,解决新问题

师提出要求: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列式口算)

小结:口算的方法要选择使计算更简便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不进位加和进位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师提醒:做口算不要急,要慢慢的,算准确。)

(2)校对答案:师说算式,生答。

(可能出现的错误:25+44,十位上算成2乘4得8;25+49=64没有进位,进位加时容易把进的1忘加。)

(3)师介绍自己的方法:先估一估,再口算。32+57结果是八十多,89;38+57结果是九十多,95

2、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用老师刚刚介绍的方法)

(1)师:35+32,进位吗?和是几十多?(生:六十多)

结果是多少?(生:67)

(2)剩下的四题自己小声说一说(全班校对)

3、“想想做做”第2题

生一组一组写出得数,在组织交流。

(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口算方法上的联系)

4、“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各自计算并填表;指名说说填表时的计算过程;)

问: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5、“想想做做”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

(1)独立完成第一组60+70600+700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2)师引导:① 6个十加7个十,就是13个十,即130;6个百加7个百,就是13个百,即1300;

(3)用口算方法算出后面几组口算

五、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示解题策略。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分析,并有条理地说出结果。

②这是动物园各个馆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可以怎样走?三条路中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可以直接看出来;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条理性,让学生学习逐步分析、分解复杂题型的能力,培养了直观判断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2、出示情景图:(鸡25元鸭29元牛肉18元羊肉23元三个小朋友每人带50元钱)

师:买两样不一样的东西,你可能买什么?

生交流(可以估算,也可以精算)

师:你能一下看出哪两样东西不够?

生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六、全课总结

师: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总结:估算对精算也有好处。回去和同学交流感受。

七、最后安排学生课后的小游戏:抢100。

如一人出45,另一人想55,准备10张牌,赢了就拿牌。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3

说教学内容:

教材91页、92页。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境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说教学重点:

会用数的组成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说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说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口算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43+3= 53+9= 75+2= 35+8= 56+5= 36+20= 23+40= 72+10= 5+30= 58+30=

(1)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一组口算练习,课件显示出结果。

(2)教师在2行中各挑一道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3)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行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4)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师板书)。

二、明确算理,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情境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教师用课件展示)。

(2)问:限乘68人表示什么意思?(不能超过68人、可以正好是68人、还能少于68人)。

(3)超过68人可能会发生什么?看来为了安全,我们不管是乘车还是乘船,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2、估算:一条船能坐下四个班的同学吗?说说你的理由。

3、猜测:至少要几条船四个班的同学才能坐下?

4、计算:二(1)班、二(2)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读题。

(2)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把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加起来,和68人比较就可以了。)

(3)列算式:23+31=(教师板书)

(4)讨论算法。

(5)交流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算法。

(6)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

(7)完善该题。

5、二(3)班、二(4)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把这道题写在练习本上,并写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3)完善该题。

6、观察:这2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够了?

三、拓展练习。

1、口算练习(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练习方法:让学生先在口算卡片上面做,然后开火车的方法公布答案,最后选几个学生挑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2、判断

练习方法: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3、跷跷板游戏

练习方法:根据两只小动物下面的算式结果,说出哪只动物在上面,哪只动物在下面,比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4、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踢足球的有54人,打篮球的有26人)。

(2)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3)列算式、说结果并说口算的方法。

5、解决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在以后遇到计算题得时候,你感觉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由情境图引入这节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猜一猜,渗透了估算的意识。在实际的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同一道算式中发现不同的口算方法,再通过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为四个班的同学找最合适的搭配方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改善和学习的地方,整个课的设计如果再新颖一些,可能会更多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练习课的设计,不是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知识点的引导上,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的追问、总结,可能会更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思维,比如:学生在拿68和54或71进行比较时,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对于跟的比较慢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更清楚一些,另外孩子在说完四个班的搭配方法之后,如果能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效果会更好。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化的语言体现的不明显,课堂就显得不是那么完美了。

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抓住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多汲取别人的优点。平时利用空闲时间要多看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力争每一节课都趋于完美。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4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这部分内容学习得好坏将对以后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

3.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既是对已学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备内容

1.解决问题(1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2.两位数减两位数(2课时)→不退位减;退位减

3.两位数加两位数(2课时)→不进位加;进位加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1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学习中感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学习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至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导出策略。

1、创设情景

(1)师:同学们想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瀛湖旅游吧!

师:看已经有几个班来到了码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参加旅游的二(1)班有23人,二(2)班有31人,二(3)班有32人,二(4)班有39人。

2、探究新知

(1)任务布置

师:假如你是小船长,每艘船只安排2个班,你打算怎么安排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运用电子白板现场画)

①生汇报:我是这样安排的,1班和2班合坐一条船,3班和4班合坐一条船。

师:跟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1班和2班一共多少人呢?3班和4班一共多少人呢?怎样用算式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31=32+39=

还有不同安排的请举手?

②生汇报:我是这样安排的,1班和3班合坐一条船,2班和4班合坐一条船。

1班和3班一共多少人呢?2班和4班一共多少人呢板书列式:

23+32=31+39=

还有不同安排没有?

③生汇报:我是这样安排的,1班和3班合坐一条船,2班和4班合坐一条船。

每艘船上坐了多少人呢?板书列式:23+39=32+33=

3、点明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是几位数加几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学过,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4、探讨算法

(1)提出问题。

师:首先我们看这个算式(31+32=?)谁会计算?

师:你是怎样口算出来的?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我页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口算31+32的?能把你的想法大声地告诉我吗?

生1:把31分成30和1;32可以分成30和2;

30+30=60 1+2=3 60+3=63

师:这位同学说的条理很清晰,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把32分成30和2,31+30=61 61+2=63

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同学是把两个加数都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十位上的数相加,再算个位上的数相加,然后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第二位同学只把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另一个两位数不分开。

师:第二位同学才用了两步就算出了答案了,真了不起!他只把32拆开,而31没有拆,先用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再加上一位数,节省了一步,算起来特别简便!

(4)归纳算法

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生3:把31分成30和1,32+30=62 62+1=63

师:这种是把31拆开,而32没有拆,同样是节省了一步。凡是这种只拆开一个两位数,然后用另一个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方法,我们都把它看作是第二种方法。

5、实际运用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口算出了这道题等于63,现在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23+39=?”这一道算式吧!

方法一(学生汇报略)板书:20+30=50 3+9=12 50+12=62

方法二(学生汇报略)板书:23+30=53 53+9=62

(2)渗透简算思想

师:这个算式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想出方法三:把39看成是40,23+40=63 63-1=62

师:这种方法很独特是不是?你们明白这个算式吗?有没有疑问?

生质疑:哪来的40?为什么63还要减1?

评价:这位同学的想法真是太妙了,能提出疑问的同学也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老师带头为你们鼓掌!

6、总结归纳

师:根据这两道题你能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吗?

本文网址:http://www.386h.com/shiyongfanwen/10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