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随笔读后感(范例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站着上北大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1
《站着上北大》这本书的作者叫甘相伟,甘相伟写的这本书是在他的感悟一生中难忘的事情写成的,包含了他小时候的喜怒哀乐和做保安的酸甜苦辣,在这本书中,我受益无穷。
甘相伟不是富二代,却算是农二代。他曾经卖过英语教材,却心里还揣着他的`北大梦。在他生下来后,仅仅和父亲相处了五年,父亲就离他而去,陪伴他只有他的母亲和三爹,而自己却只能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母亲和三爹安慰一些。我敬佩甘相伟,因为是他,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
因为一位刘老师,真正地激发了甘相伟的。写作乐趣。刘老师会跟着他们一起做游戏,无拘无束地和他们一起疯,和他们一起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以后的求学路上,甘相伟始终坚持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学会在文学的世界里品味人生,不断汲取生命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幸福的、充实的、饱满的。因为这位可爱可敬的老师,他将风雨无阻地走下去。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豁然开朗,因为他让我知道了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坚持走下去。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2
近年来,一本名为《站着上北大》的草根励志书,因为释放着当前社会颇为需要的正能量,从而熨帖了读者的心灵,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作者甘相伟和我同为广水人,并且是初中同班同学和高中同班同学。出生贫穷农家的他,有着改变生存处境的强烈信念,和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他一直信奉着“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朴素人生信条。
从小写得一手好书法、好文章且学习成绩较好的他,一直将考上好大学当做打拼的目标。可是,高考失利,他仅考取了武汉一所专科院校的法律专业。但他并没有消极不振,依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20xx年7月甘相伟大专毕业后,应聘到广东一家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不菲,但是感觉到这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在繁华的城市感觉缺少精神的皈依。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完备、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拓展、灵魂更充实、生活更有“质感”,他只身来到百般眷念的未名湖畔,甘愿做了北大一名普通的保安。
在北大当保安的那段时光,他把北大良好的教育资源运用到了极致,经常蹭课、蹭讲座、与教授学者交流、苦读、写作、思考,虽苦虽累,但倍感充实。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并修完本科课程,还凭借着在北大五年保安经历以及自己的心得感悟写作了《站着上北大》。读他的文字,自信喜悦之情洋溢其间,斗志激情充盈其中,让人真切感受到他的昂扬态势。
在北大工作学习多年,甘相伟在燕园也成了名人。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为其“草根不自甘平庸、起点低却依然奋发有为”的故事而心生钦佩和感动,欣然为《站着上北大》作序,并高度赞誉甘相伟充分利用北大教育教学资源的做法,值得北大学生学习。
目前,甘相伟已经脱掉了保安服,在北京一所学校担任老师,实现了人生的完美转型。
站着上北大,如果没有一种韧性,就会觉得心力不济、精神憔悴。换位思考,假若是我,会不会拉下面子去北大当一名普通的保安?即使当了保安,会不会有足够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继续读书学习?一边做保安,一边做学生,甘相伟形色匆匆忙得不亦乐乎,在两个角色之间快乐地切换着。虽然辛苦,但他总算找到了内心的“抓手”,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心中有所寄托,所以苦累并存,但内心是丰盈的,是满足的,是幸福的。
小人物也能够成才,草根也有自己的丰采。甘相伟用他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外在的不利条件并不一定能够阻挡一个人向上的心,关键是一个人想不想真心去改观。社会的进步也很需要这种坚强不屈、克难奋进的精神。世间众人,多数是草根阶层,身为草根无需自卑,经过栉风沐雨的历练,均能绽放葳蕤的生机。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3
若我有幸上北大,我一定会对千千万万奋斗的学子喊出这一个问句,可是我不是,我也是那梦想上北大的千万学子中的一个,任凭别人对自己问出这一句话——你凭什么上北大?
作为一文科生,我的最高梦想不外乎夜市上北大。若我有新年,必当百折不回。从小埋下的种子在未名湖畔生根发芽,那个美丽的校园就是我的梦啊!人一旦有了梦想,生活中的磨难也可以坚强的去面对。当一次又一次被眼前的困境氤氲了双眼,梦想总像一盏明灯,让你不至于在漆黑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当一个人孤独地在异乡奋斗是,团圆的节日也总是形单影只,可只要一想到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周身的温暖便足以抵御月光的寒凉。我相信,有梦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永不放弃梦想。
梦想的力量很大,可现实的力量更强。每个人在年少时总有梦想,可又有几人能够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作者便是那几人之一。读了这篇文章,我时常想,同样的人,人家可以将课本翻来覆去背六遍,我为何不行?我认为所谓的“已经很努力了”与别人的始终是有差距的吧。既然坚信有所耕耘便有所收获,那为何不在这剩下的一年半中放手一搏?人生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未努力便轻言失败。年少轻狂,本不应留有任何遗憾,只要拼尽全力,便是最强的自己。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还是初三时作为学生代表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发言。那时的我们还不成熟,青涩而年少,没有尝过失败的苦痛。而今再读,却觉恍如隔世,难以名状。倘若人生没有起伏,那就不能称为人生了。梦想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永远有人为了它头破血流却百折不回。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而我们,注定为之奋斗不息。
雪化尽的时候,又一次远行。我希望,这次的终点,未名湖畔,桃花灼灼。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4
有幸读了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心中感触良多。
甘相伟不是富二代,他算农二代。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当地的“北大”,从农村来县城后,兴奋地心情没持续多久,看周围同学无论是从穿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上,都让他相形见绌,一种自卑感便悄然滋生。他的学习渐渐退步,终于在高二退学走上打工的道路,甘相伟认为打工改变不了他的命运,认为可以多走些弯路,任何时候,心中都要有一个梦想,梦在,希望就在。
在第一次进入北大校园时,他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希望,最后,毅然决定做北大保安。
在北大学习气氛的感染下,他学习的念头油然而生,并且愈来愈强,当听说队里有人参加自学考试后,他也报名参加了。为了不让人笑话,他报了一班,没想到考试居然过了。
这以后,他开始拼命地学习,只要没有值班任务,他就化身为啃书虫,规定每天必须啃4个小时书的任务,就是连春节回家也在啃。学习虽然艰苦,但是一回想起曾经推水泥﹑扛麻袋的艰辛,他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在埋头学习的同时,保安工作一点也没落下。他认为如今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一步充实自己,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并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更有尊严地做北大保安。他认为,在北大学习和站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甘相伟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任何时候,心中都应怀抱梦想,有了梦想,即使环境再艰苦,我们也能乐在其中。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5
四年前,北京奥运,甘相伟一边担任北大分赛场当志愿者,一边继续着北大保安的本职工作,一边忙着复习成人高考,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四年后,伦敦奥运,我一边吹着空调,一边品读着他的奋斗故事。
十一回家,把书再次翻了一遍,再一次被甘相伟的精神所打动。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是那么一个念头,仅仅是一个憧憬也好,再加上不断的努力,未必会立刻取得成功,但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只有聪明的人才会不断利用资源
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大学中的我始终对此提不起兴趣。我们学校虽然排了数学老师答疑的时间表,但鲜有老师会来。我去过两次答疑办公室最后无不失望而归。而学校图书馆虽然建得大,但作为工科院校,人文类书籍,尤其是畅销小说,几乎是空白。进入大学后,跟甘相伟一样高考并不理想,加上身边同学游戏成风从不学习,我也曾一度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大一很多门课程险些挂科,加上平时分才通过。
使我真正意识到危机,让我改变的,却是我大二上学期在香港的一个晚上。11年,注定是对我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一年。
当时一个朋友在香港理工访问,我父母去珠海开会,我到了珠海见到父母以后临时决定一个人去香港找他。见惯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我对香港拥挤的街道和商店内琳琅满目的货品毫无兴趣,甚至很多香港市民不会讲普通话,一出海关就给我造成不少麻烦,公交也差点坐过站。好在善意的司机提醒,我在红磡下了车。由于前不久在美国去了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走进香港理工,我并未期待太多。只知道香港理工应该比长沙理工好了不少吧。
朋友给了我一张校园卡,我径直走进了香港理工的图书馆。
看一个大学的好坏,看它的图书馆就行了。这句话毫不夸张。当步入香港理工,如果说豪华的装饰以及用于检索图书的苹果、IBM电脑只是它的表象,里面自习和阅览图书的学生之认真,却令我钦佩。周末的晚上,地处闹市的香港理工,图书馆里满满的学生展现着这座学校的灵魂。或在聚精会神地研究全英文的paper,或在认真查阅图书,或在自由讨论室讨论问题。我找了几本关于civil engineering的书坐下来读了一会,突然意识到这才是该有的大学生活。或许上网和玩耍必不可少,但在知识的海中让思想不断碰撞,让认识不断升华,这本是大学的真谛。想想自己在大学中虚度的光阴,不免觉得可惜。
而怎么学,学什么,同样值得深思。当香港理工的学生不断从国外最新的英文期刊中汲取营养,在图书馆地下室专门开辟的讨论室讨论项目,我们却还在看着老师自己编的又说编的仓促错误太多的教材,只顾着上课随便听一听考前突击一下功课……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别,越来越大,只是作为同龄人,为什么人家可以做到的,我们不行?我想不出理由。
甘相伟同样做到了这一点,他在专科的时候帮助管理员打扫卫生,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而在北大,丰富的资源更是被他利用到了极致。他不断地去旁听老师讲座、课程,找机会跟老师交流,去图书馆寻找资源,曹文轩、叶朗、韩凌……国内著名教授的思想他都有过体会。甚至甘相伟身边一位旁听生写成《北大偷学记》一书,对北大十八位老师进行了精彩描述。然而想想自己的学校,即使身边有教授职称的老师,下了课同学们围上去,也只是刚才点名没到,来消个名字之类云云。
不断学习知识,不断从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中汲取营养,才不枉这四年。
上三流大学,做一流人。
北大有个说法,本科毕业生一流的去国外,二流的在外企,三流的在国内。惊讶于北京大学都有这种三六九等的区分,但自己也深有体会。一次乘飞机回到上海浦东机场,乘出租时,当司机知道我是从国外回来但是走的国内通道出机场时,毫不避讳地跟我说:你应该走国际通道,因为从国内飞过来的人素质普遍差,我们司机都愿意到国际通道门口接客人。
不论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成就,或曾经失利,没有踏入过重点大学的门,但这都不重要。只有你现在想的做的,现在的一举一动,才会是别人有色眼镜后面评价你的标准。甘相伟小时家境非常贫寒,但热爱学习,曾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却又高考失利进了大专——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甘相伟低头,他对困难充满了感恩。曾经伙伴们对他幼年丧父的嘲笑,村里人对他非要读大学的不解,却是他前进的动力。一直有两个信念伴着甘相伟如影随形:一是多读文学作品多写作,二是梦想中的高校,北京大学。他便是在这两个信念的支持下,抓住偶然一次去北京的机会,工作将近两年后,来到北大当保安,并依靠自己的刻苦拼搏,边工作边读书,最终考上北大。
人没有贵贱之说,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道。社会中人与人的低位之差别,就如同水里的鱼,社会底层的人始终无法接触的顶层的辉煌。但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当站在社会的塔尖回首过去从底层踯躅爬来的痕迹,便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
386h.com小编精心推荐:
-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800字 | 罗摩衍那 童年篇读后感 | 骆驼祥子读后感20篇 | 北大随笔读后感 | 培根随笔读后感10篇
看完从农村走来的甘相伟一边身为保安担任着保卫师生安全的重任,一边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那么在学校中并不为生计所迫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6
刚开学时,李校长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聊天课”,并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那就是《站着上北大》。我刚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有些疑惑不解:北大指的是北京大学,可站着怎么上北大呢?386h.COM
原来如此!不看不知道,原来是一名保安上了北大,故事的主人公是甘相伟,他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从小比她姐姐学习好,被送入了广水一中读高中。可能因差一分或者只差零点几分与北大无缘,可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北大梦”。一直以来都是他三爹和他母亲供他上学,生活很艰苦。有一次他去北大看到一个保安坐在教室里读书他问﹕“保安也可以读书?”保安说:“只要不耽误执勤就可以读书。”于是他决定要当一个保安,他不为了挣钱而是利用北大丰富的学习资源来读书。终于在他的不断努力中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他有着三重身份:穿上制服是一名保安;换上便装他是一名北大学子;出了北大校门,站在讲台上是一名老师。学习是他每天必干的一件事。
人的命运并不是命中注定的有信心有实力者方能改变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怀着梦想。拥有一个“北大梦”,并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他一定会成功!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7
刚看神女的特别报道来着,上期的环球人物和博客天下,一看时间这都看不久了就催自己不看了,还随便翻着,一不小心就看了这位保安的故事,报道也很简单,却死活给看得哭得一塌糊涂,对,就那幅插图,没看正面内容时就标题上称为攒钱看书连吃几天泡面,我也还没太觉着怎么,只是在知道时间挺晚了赶紧地把这篇篇幅不长的报道看完就别往后翻了起身就离开了,当时就这么说服自己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北大校门站岗的工作者为了内心的那种好学劲自考上北大的中文系,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那种真正成为北大学子而作的努力,我把那篇报道读了有很久,在那一刻,并不是读了几遍,是的,就一遍,然而我们思考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精力和努力去付出?仅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希望它会削减我们的那种精力,我不知道关乎仅这篇简短的报道之后第一感受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让我开始慌着不看下去了的同时又那么认真地看了这篇,然而又是那般泪流满面,没夸张,也在想是什么让我如此,它仅是一篇简短的报道啊,而就在之后,断然合上杂志走人,我还没有看这本书,想会尽快的,关于他的故事,是的,我想知道更多……最后,在他进出北大校门的时候,当被保安要求出示证件的时候,作为一名原保安或许其实一直都会是的他也会笑着像别的北大学子那样……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8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即将三十岁的甘相伟用朴实的语言写就了十万字随笔《站着上北大》,在道出青春里无尽的迷茫与跌撞之外,也是对而立之年前的人生总结。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早年的求学经历使他尝尽了贫困的苦,这艰苦又加深了他对贫穷的恐惧,却也使他滋生了对抗命运的勇气。这份勇气来得不易,高中因自卑退学偷去上海打工的经历让他充分体验了社会底层的境遇,更懂得了知识对自身发展的可贵,随后他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精神依托,更明确了今后的人生方向,尽管高考时发挥不利只进入了专科的大学,但在年轻的心灵上,已然变得成熟和坚韧。
纵观相伟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走南闯北的漂浮生活,好在心灵的成长期并没太多弯路,懂事又乐观的他总在做着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但正是这些选择将他最终领进北大的校门,就连最辛苦的保安工作,他也乐在其中。相伟有着农村人的朴实,更难得的是他身上的求知欲所表现出来的谦逊,对于队长、教授等许多人的叮嘱与建议,他都字句记在心里,并照此去做,反过来看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标榜个性的大多不具谦逊的品质,也就更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相伟的记录中,没有一处华丽的句子,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偶尔可以看出他心思的细腻与敏感,比如对母亲与后爹的感恩与思念,“私放”曾子墨时的善解人意,还有回味初恋时的美好与淡然,就连回忆在北大平民学校的培训班演讲时都没有丝毫炫耀,那应该是突破自我后的激动与兴奋,这样的平常心加上进取心让他在北大文化氛围的渲染下找到自信,用他自己的话总结这个过程就是实现梦想、改造命运。
这个世界上,用勤奋改变命运的平凡人一定还有很多,相伟的故事并非个例,但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原本普通却又难得遇见的美好品质,他那种对人生没有侥幸心理的态度,和一步一个脚印不想方设法寻找捷径的踏实,但他的人生还远未结束,我们又不免对他的未来有些许担忧,因为这个世界上又有太多原本善良的人被世俗扭曲的价值观蛊惑,那么当他离开北大的文化氛围,能否顺利地通过这些考验,面对社会里激烈的竞争与残酷的现实,他如何保有现在的优势让这些成为参与竞争的最大利器?
这样一个时代,梦想变浮夸,价值泡沫化,纵然正确的梦想可以领跑人生,但是我们作为个体,想必也食人间烟火,当自我认同不被世俗接受的时候,心灵便禁不得打磨,看似绝望背后的那一条路,并非所有眼睛可见,而相伟的“小人物也要有精英意识”的理念,你我却都可习得。人生的命题太大,我们所能书写的也只会是自己的那段旅程!
北大随笔读后感 篇9
《你凭什么上北大》这个题目深深的吸引了我,看着这题目,我不由的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我应该凭什么考上理想的高中?
想到这些,争强好胜的心迫使我继续读下去,我怎么样才能奋发图强,来到期盼已久的高中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作者贺舒婷在上高一的时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高二的班级生活让她觉醒了,感到了耻辱。在自己一次次努力下,老师的反面“鼓励”下,她一个一个的超越,冲到了第一的宝座。其中几个词句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刻苦。我坚守着成绩单上的位子,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开始。”在她疯狂般的复习和预习下,终于考上了她理想的大学——北大。
看完短文,品味着文章中的词句,我豁然了,我想我知道应该这样做了。人容易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就骄傲,而骄傲是创造奇迹最大的绊脚石。我容易骄傲,并为此尝到了后果,读了这篇文章后更是惭愧不已。文中主人公把第十二名当做第一百二十名,每次取得第一名都超出第二名几十分,并且一直是第一名,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
人生就像一次探险旅行,一路上或崎岖或平坦,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我们始终要相信自己,要有自信,相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坚持!作者曾经“啃”着书本我为何而又不能呢?“五本高中历史书翻来覆去看了整整六遍”。也许有些人看后会干笑两声,但随后而来的却是满腔的敬佩。我们往往当时被激励了而过后那股天下我等的劲就瘪了,但我们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了,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我相信大家不想让自己的青春留有遗憾,让自己成为奇迹吧!
毅力是重要的,即使你不是天才也要坚持,即使学习是一种比劳动力还要痛苦的精神折磨也不要厌倦。只需想着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要成功了,那么就一定会成功!
不知六年后的自己是否会无愧于这一段疯狂的时光。
-
想了解更多【北大随笔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北大随笔读后感